世良情感网

《黄帝内经》寒邪临证发微【 降温容易诱发哪些疾病 】寒为六气之一,冬季之主气。若

《黄帝内经》寒邪临证发微

【 降温容易诱发哪些疾病 】

寒为六气之一,冬季之主气。若寒气失其常度,太过或骤然而至,易成为致病之因,即寒邪。寒邪凝滞、收引,伤人阳气、致人疾病,即寒淫。《黄帝内经》162篇内容中有114篇涉及了“寒”字条文。

【 国医的精诚力量 】

一、《黄帝内经》寒邪病因病机

1.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水液”,指涕、泪、唾、尿、粪水、脓液等多种排泻物。“澄彻清冷”为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从而出现排出的水液“澄彻清冷”。胃寒则口中泛清水,脾寒则泄泻稀水样便;肾寒则小便清长;肺寒则鼻流清涕,咳痰质稀色白;肝寒则迎风流冷泪。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天热或衣服厚重,就会使腠理张开,所以汗就流出来。寒气留在分肉之间,聚津液成沫就会疼痛。天寒就会使腠理闭合,气涩而不从汗孔排出,水液下流入膀胱,就变成尿与气。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而消而去之。”因为寒冷会使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散流行,故血和气都喜温暖而恶寒冷。

说明寒邪除了影响水液的质地,其它液态物质如精、血、津液等的运行也会受其阻碍。

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寒”为致病之因,症状表现为“收引”,五脏中归于“肾”。后篇章又提及“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寒与肾密切相关,故因寒而导致的“收引”与肾关系密切。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内育元阴元阳,其中,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起到温煦、推动、激发各脏腑、经络阳气的作用。若其功能虚衰,肾阳不足失于温煦肌肉筋脉,易致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

由此可推断,若机体出现了筋脉拘挛或掣瘛的病象,大可从肾论治。“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是其理论基础。

3.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经言阳虚则外寒,是指寒邪侵袭,阻遏卫阳,肌表失煦的表实寒证。

《素问·调经论篇》认为诸阳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寒邪若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阳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则可出现皮肤致密、肌肉紧张、腠理开阖不畅、无汗、恶寒等症状。“阳虚则外寒”后世是指阳气不足,肌体失养的里虚寒证。

经言阴盛则内寒,是指阴寒上逆,积于胸中,损伤胸阳之内寒证。

《素问·调经论》认为阴寒之气上逆,积聚在胸中无法散去,就会耗散胸中温热的阳气,造成阳气衰弱,同时血液凝涩,致经脉不通,故产生内寒。

后世则指一切寒证,部位更为广泛。

二、《黄帝内经》“寒”致病举隅

1. 痛证

《素问·举痛论》认为寒邪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素问·举痛论》言:“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人体经脉中的气血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如果寒邪侵袭于经脉内外,则使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出现血脉稽迟,脉络瘀阻,血气稽留的情况,造成血气运行障碍而产生血瘀疼痛。同时脉络牵引拘急,凝涩不畅通,则会突然间发生疼痛。除此之外,文中还提及寒气客于肠之间,则小络急引作痛;客于脉中,则胁肋与少腹相引痛;客于五脏,则卒然痛死不知人。

都说明寒邪是引起痛证的主要因素。

2.痹证

痹证是一种以四肢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兼见手足拘挛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总称。

《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因腠理打开时感受了风寒湿邪,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血脉凝滞不通,便会形成行痹、痛痹或著痹,强调了营卫失调与新感风寒湿邪相互叠加,是痹证发生的重要机理。正如后文所记载:“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说明寒邪是导致痹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平时要注重御寒保暖,保持血脉通畅;重视饮食保健,于冬季多食温热性质的食物。

3. 积聚病

《灵枢·百病始生》言:“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强调了寒邪是积聚病发生的首要因素。寒邪从下厥逆而上,气机郁滞不行,逐渐形成积病。其厥逆之气先使足部阳气不通,血液凝涩,逐渐又导致胫部寒冷,胫部寒冷进而使血脉凝滞,久之,寒冷之邪上逆进入肠胃,导致气机不通而腹胀,腹胀则肠道外组织间的水液汁沫聚积不得消散,这样日益加重而形成积病。

除此,寒邪还可导致石瘕的产生,如《灵枢·水胀》云:“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当寒邪侵犯子宫口时,子宫口因寒而闭塞,气血无法流通,恶血不能按时排泄,以致凝结成块而滞留在子宫中,从而形成石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