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的一番话,将华盛顿的焦虑心态暴露无遗。他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讲话时,话里话外都透露着不安。沙利文口中的“挑战”是什么?明眼人一看便知,中、俄、朝、伊,这几个名字被反复提及。 美国感到压力,这再正常不过。近年来,中俄关系日益紧密,两国元首会晤频繁,战略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合作屡创新高,能源领域更是亮点频出。在国际舞台上,中俄两国并肩作战,反对霸权主义,这种合作,难免会让美国坐立难安。
当前,拜登距离卸任的日子屈指可数。沙利文在这个时候出来,更像是在给下一位美国总统指明方向。他的话,更像是对特朗普的“耳提面命”。中俄伊朝的合作,挑战了美国主导的秩序,这是美国一些政客的“心病”。他们害怕失去霸主地位,所以要想尽办法阻止这种合作。或许在他们看来,特朗普的上台,是遏制中俄伊朝的“新希望”,即便是在特朗普会怎么做还无法确定的前提下。 拜登团队已经迫不及待,华盛顿近期的小动作也是一个接一个。美军方宣布,在驻日美军横田基地新设美国驻日太空军司令部。这也就意味着,美日军事合作进一步升级。美其名曰为了“应对朝鲜导弹威胁”。实际上,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 谁都明白,美日还打算搞一个针对台海的联合作战计划。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国人声称的“维护地区稳定”在哪?
美国的一些政客,从来不会照镜子,他们惯于对别人指手画脚。殊不知,自己才是麻烦制造者。俄乌冲突为何持续到今天?美国恐怕难辞其咎。源源不断的武器供应,让战火难以熄灭,在南海,美国也是搅局者,菲律宾的挑衅行为,背后都少不了美国的影子。没有美国的撑腰,菲律宾恐怕也不敢如此。 半岛的紧张局势,可以说跟美国同样脱不了干系,军事演习一个接一个,半岛和平的曙光在哪里?美国是不是需要扪心自问。华盛顿的政客们,该好好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味地指责别人,解决不了问题。恰恰相反,可能会导致更多问题进而反噬自身。
美国惯用的伎俩是“双重标准”,自己做的都是“维护秩序”,别人做的就是“破坏稳定”。这种逻辑,十分荒谬。在这些美国政客看来,维护自身霸权才是第一要务,全球利益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或许他们认为,只要对中俄伊朝施压,就能高枕无忧。可惜时代变了,世界格局早已不是美国一家独大,多极化是无法阻挡的潮流。中俄伊朝加强合作,顺应了时代潮流,这是大势所趋,任何阻挠,都是徒劳。 美国对华的打压,从经济领域可见一斑。华盛顿不久前宣布,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新一轮制裁,近140家中国企业被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24种半导体制造设备被限制出口。这些举动,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他们害怕的是自己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被超越,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未免有些不光彩。竞争就光明正大地竞争,搞这些小动作,有失大国风范。换言之就是,美国想维护自己的科技霸权,于是频频使用下三滥招数。
美国还喜欢扣帽子,所谓“中国援俄”的论调,就是典型例子。美国一些政客,捕风捉影,硬说中国向俄罗斯转移“军民两用能力”。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会做这种事。美国这样做,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制裁”找借口。说白了就是,师出无名,自己造一个。美国对中俄伊朝的防范,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稍有风吹草动,就大做文章。这种过度反应,恰恰暴露了其内心的不安。美国真的像自己标榜的那么强大吗? 可以断定,美国对中俄伊朝的围堵不会停止,各种手段还会层出不穷。从军事部署到经济制裁,从外交孤立到无端抹黑,美国会使出浑身解数。这一点,我们有清醒的认识。美国的目的,就是阻止中俄伊朝等国的正常发展,破坏四国之间的正常往来,从而维护其摇摇欲坠的霸权。但是,这种做法注定不会得逞。中俄伊朝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怎么可能会屈服于美国的压力。
中俄伊朝的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这种合作,不针对第三方,更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应该做的是,摒弃冷战思维,顺应时代潮流,而不是逆势而动。这个世界,已经不是美国可以为所欲为的时代了。 美国的焦虑,源于其对霸权衰落的恐惧,而这种恐惧驱使其采取更加激进的遏制策略。试图通过打压竞争对手,来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诚然,竞争是发展的动力,但将竞争异化为恶意的“使绊子”,则是一种病态心理。这种病态心理的背后,是对自身实力不自信,对未来充满焦虑。美国一些政客需要认识到,合作才是大势所趋。对抗没有出路,只会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