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对王阳明关于立志这段话有一些疑惑”
问题:
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
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
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
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
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这么做不是乡愿吗?请问大家对王阳明这段话是什么态度?我的理解是否定的,因为否定所以要立志,才不会随波逐流。
附上孔子说的《论语·子路》: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愿,德之贼也。孟子也谈过“贼恩”。
贼最大的特点是偷,德之贼,就是偷道德;泽恩,就是偷恩,或者没头没脑地给你扣上个得了恩惠的帽子,再或者就是拿恩来绑架。
乡愿,都不得罪,几头当好人,希望别人都说自己好。也就是说,自己本来没有道德,发表一些认同或者张冠李戴一些好人好事硬套在自己身上,以此来彰显自己,虚张声势自己。
先说孔子的例子:
“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这里包含了所有品质的人,孔子都回答“未可也”。都不如好人喜欢,坏人不喜欢。反过来,好人说他坏话,坏人说他好话,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一定要留意了,有些说别人好话的反而是坏人,有些说别人坏话的反而是好人。关键要看这个说的人本身的成色。
王阳明只是罗列事实给你看,你自己来选择,因为他最后说了:“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做善事被家人宗族厌恶,不想做了,有原因,可以,这是一种选择。
“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做善事被家人宗族喜爱,何乐而不为,可以,这也是一种选择,或者你也可以选择作恶,都行。
“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作恶被家人宗族喜爱,那何乐而不为,可以,这同样是自己的选择,或者你也可以选择行善,跟他们对着干,也行。
“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作恶被家人宗族厌恶,那作恶还干嘛呢,当然了,你还是有自己的选择。
王阳明说的四种情况,要么是真小人,要么是真君子,都没有伪,也就是没有偷,所以哪怕真小人也和乡愿扯不上关系,而且他和孔子说的没有丝毫矛盾。
区别在:
孔子给出了明确观点——做个好人,王阳明从选择中看出人品,实质还是希望受众做个好人。
从孔子的观点可以确定的是:
好人喜欢你,可以;坏人喜欢你,不行。暗含着:好人讨厌你,不行;坏人讨厌你,可以。
王阳明没明说,但那个意思是:
我都给你摆出来了,自己还不知道怎么选吗?这四句话包含了,好人喜欢你;坏人喜欢你;好人不喜欢你;坏人不喜欢你。
有孔子的话在前,自己的选择在后,终究是“亦可以知所立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