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随着时代和观点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心理学分支,心理语言学始终致力于探索语言作为行为、活动、机能和过程的本质。 具体来说,心理语言学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产生和理解的心理过程。在日常交流中,人们运用语言进行谈话、阅读、书写等活动,这些活动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过程,如信息加工、记忆、注意等。心理语言学家试图揭示这些心理过程的机制和规律。 2. 语言习得和发展。婴儿是如何习得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面临哪些困难?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其他认知能力(如思维)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心理语言学家感兴趣的。 3. 语言的生物学基础。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它依赖于大脑的特定区域和神经回路。心理语言学家运用脑成像等技术,探索语言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语言障碍的病理基础。 4. 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嵌入在社会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社会角色、场合、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心理语言学家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规范和语用原则。 5. 语言的进化与起源。语言是如何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与其他物种的交流系统有何异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有助于理解语言的本质属性。 与传统语言学不同,心理语言学更加重视语言的动态性和过程性,强调语言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产物。通过分析说话人的心理状态、语言加工过程、神经机制等,心理语言学家试图构建语言行为的整体模型,揭示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 总的来说,尽管心理语言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探索语言作为心理现象的本质,揭示语言行为的心理规律,这一点与语言心理学的研究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心理语言学更加强调实证研究,运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力图建立语言加工的科学理论和模型。 而语言心理学则更加侧重对语言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在研究方法上相对更加多元化。 不过,随着学科的发展,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两者在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现代心理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吸收了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未来,心理语言学还将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融合多学科的力量,为人类语言和心智的奥秘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