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地位或社会阶层是指个体在社会资源占有方面相对于他人所处的位置,这些资源包括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声望等。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既关注客观的社会阶层,即通过标准化测量确定个体的实际地位,也重视主观的社会阶层感知,即个体自我评估的相对社会地位。 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客观阶层还是主观阶层感知,都对个体从机会获得到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流动是指个体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发生位置变化的过程。这既包括个体一生中自身阶层地位的变迁,也涵盖跨代际的社会经济地位变化。 根据起点阶层和终点阶层的相对位置,社会流动可分为向上流动(阶层跃升)、向下流动(阶层下降)和水平流动(阶层复制)三种类型。本研究聚焦代际间的社会流动预期,即与原生家庭相比,个体对自身未来阶层流动方向的预判。 已有研究指出,个体的年龄、教育水平、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等因素,以及对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流动机会的主观判断,都会影响其社会流动预期的形成。 而社会流动预期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生育意愿、社会信任等诸多方面。 具体而言,向上流动的预期会提高个体的地位消费倾向,进而挤压其生育意愿。在宏观层面,民众普遍持有向上流动预期,可以显著提升社会公平认知,增强人们对现有体制的拥护。 由此可见,社会流动预期是影响个体行为和心态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大局。 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身份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塑造其心理倾向,人们对自身阶层归属的理解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叙事身份和群体认同感。 当人们预期未来阶层归属可能发生变化时,原有的身份认同会受到冲击,可能给个体带来心理困扰。因此,"身份认同"理论指出,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流动预期,都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与之类似,"文化适应"理论强调,不同社会阶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人们预期自己将跨越阶层边界时,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调整行为模式、态度取向和心理状态,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这种跨文化转变过程中,个体易产生文化冲击,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不过,"隧道效应"理论提出了不同观点。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自身阶层将发生变动时,即使当下处境并无改观,仅仅是向上流动的预期本身,就足以让人对未来更加积极乐观,提升个人效能感。相反,向下流动的预期则可能使人对前景感到悲观,降低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个体对自身阶层流动方向的预期判断,通过多重心理机制影响其情绪状态、行为模式和生活质量,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理清社会流动预期的成因和效应,对于促进民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