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6年,住在大理巍山县城的陈缦云,突然收到一封奇怪的来信。信封上是一串看不懂

1986年,住在大理巍山县城的陈缦云,突然收到一封奇怪的来信。信封上是一串看不懂的英语,内容全是缅甸文。陈家人四处托人找来翻译,才得知写信的是一名缅甸华侨,名叫李琪瑞。 “他跟我说,他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南京大屠杀时,他是部队的排长,手下的士兵全都没了,只有他死里逃生。” “我22岁就在等他,等到70年,什么都没等到。”等到对方已经娶妻生子,等到的是一份全是缅甸文的来信。 陈缦云是远征军最后一位幸存的女战士(曾参加远征军战地服务团)1927年出生于云南腾冲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还是县政府的秘书。 按理,陈缦云应该有一段门当户对的婚事,有一段相知相许的未来。后来她遇到了李柏如。 李柏如在1919年出生于浙江,家里也是书香相门第,抗战后他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十六期的学生,从算一时的英杰。 因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打算,彼时他跟自己的兄长也算是先后投笔从戎,而且经历过南京大屠杀。 后来李柏如对妻子介绍到“自己曾经算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在南京大屠杀时,自己还是部队的排长,手下的战士全都死了,自己装在船里这才逃过一劫。” 这才有了如今二人的相遇。 一个是给远征军以贴心照顾的女兵,一个是曾征战沙场的战士,二人就这样相爱了。 他们最初的婚事是较为寒碜的,当时李柏如所能给陈缦云的最好的聘礼是4只发卡,在新婚当天亲自给陈缦云别上。 后来还是陈家,考虑到自己家嫁女儿不能太寒碜,请来了县长当证婚人,还给女孩儿弄了一条沙丝旗袍。 让厨房里做了8碗8碟16样菜,这才勉强将排面撑起来。虽然婚礼不够奢华,可是两人的心却贴的足够近。 这一年正好是1943年,陈缦云成为了李柏如的新娘。然后两个人却没有自此有蜜里调油的时光,因为就连这一场婚礼也是仓促举行的,办完这一场婚事,李柏如即将要再次赶赴战场。 家国民族在前,征战沙场方显男儿本色,为国戍守边疆,方显将士峥嵘,最初陈缦云对这点是支持的,为自己的丈夫而骄傲和自豪。 当时时间是1943年,当时局势是,苏联已经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迎来了苏德会战的转折点,而英军也取得了阿拉曼之战的胜利,身处于绝境中的德意联军全部投降,让北非的战事得以结束。 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穆索尼政府垮台 新政府与盟军签订了停战协定,自此轴心国侵略集团破裂,诺曼底成功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太平洋战场上也近乎陷入崩溃局面。1943年时,我国的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曾进入缅甸,与敌军交战。 后来也陆续将日军全部赶出云南,收复缅北城镇50余座。让众印军前进2400多公里,歼灭日军4.8万人,打通了中印公路。 然而付出的代价也将是惨烈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座城池的收复,每一座战役的的胜利,终将有无数战士的牺牲。1944年,李柏如所在的预备二师赶往腾冲参加攻坚战,战役异常惨烈。最后中国远征军以伤亡1800多人的代价才歼灭日军,收复腾冲。 而此战中,李柏如也幸不辱命,最后载誉而回。回家后,陈缦云也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可谓双喜临门,既是家国之喜,也是添丁之喜。 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一路溃败,大局已定,军队随之撤往台湾,当时的李柏如也面临这样一个类似的抉择,他还是选择留下,选择在老家跟妻子做一对普通平民夫妻,只羡鸳鸯不羡仙。 在1950年,李柏如的两位战友上门。最初他们在李柏如家中养伤,后来此事后不久,李柏如选择送经由缅甸到台湾,而后便匆匆离家。 而这一年是1951年,陈缦云这一年才22岁,此时她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踏上漫长的等待之旅,最后还会幻梦成空,心字成灰。 1986年,陈缦云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信全是缅甸文,末尾的署名是李琪瑞。信上写到自己是李柏如在缅甸的儿子,称爸爸跟他们说“在中国昆明,还有一个大妈妈和哥哥姐姐。” 原来,李柏如到缅甸后不久,因迟迟无法回家,所以就在当地的一处橡胶厂做了会计,后来还与一位华侨结婚了,生下了5个孩子。 一位女子将最好的年华交付给了等待,由青丝到白发,可有多少岁月能供她重来?岁月不待人,青春不能回。所以陈缦云说到“我从22岁开始,等他等到70年,什么都没有等到。” 青春有悔,心字成灰,金炉小篆香断尽,一寸相思一寸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