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在成都的格力电器工厂当普工,说上个月的工资到账了。公司给他的基本底薪是3000元,岗位津贴是300元,工龄奖是100元,绩效奖金是997元,他上个月加班了59个小时,3000÷21.75÷8=17.24,平时加班37个小时的工资17.24×1.5×37=957元,周末加班22个小时的工资17.24×2×22=759元,总的加班工资就是957+759=1716元。 不得不说,这个工资在工厂普工里算是中上水平,但说白了,这种“不错”是以高强度劳动换来的。加班59小时是什么概念?平均每周至少加班14小时,相当于一个月多干了7天的活儿。想想看,靠熬夜加班赚来的加班费,真的值吗?而且,他的五险一金扣掉后,到手工资仅5530元,考虑到生活成本,存下3900元得靠省吃俭用。这种收入模式,说到底还是靠牺牲个人时间和健康维持的“勤奋型生存”。 从公司角度来说,加班工资依法支付没问题,但对劳动者而言,这种单靠体力换取年存5万的模式,并没有突破工厂打工的天花板。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没有技能提升或者转型机会,未来工资增长空间非常有限。 有一说一,这种现象映射了打工群体的困境高劳动强度下的有限回报,和缺乏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或许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为基层劳动者提供更多技能提升和晋升渠道,让他们的努力不仅仅停留在“拼时间”的层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