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们广西是个例外?我们村生产队时有养猪场,过年必杀猪。有十几口鱼塘,过冬至必放塘分鱼,塘泥晒干做肥料。四月插子青(秧苗)即养鸭,少则7只多则9只(不养双,老人说会养不大),早上放水田觅食傍晚自己会回不用喂料,水田里虫子就够吃了。这是准备过“鸭儿节“养的,农历七月十四我们称为“鸭儿节",到了七月初十便开始一天杀一只鸭,直杀到七月十四。这天家家户户蒸卷粉吃。鸭养大了不杀白吃粮食不划算。等到晚稻插子青后还要养一批鸭,反正不用喂料又是自己去田里找食自己回,不养白不养。这批鸭是冬天霜风起晒腊鸭的,不是霜风天凉晒会出蛆。那时生产队冬至分的鱼吃不完,也跟鸭子一起晒,有些家庭分得多晒了一根竹篙长。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养鸡,少则几只多则十几只。母鸡生的蛋是老人小孩的营养品。过年必杀鸡。过年生产队分的猪肉少则几斤多则十几斤,春节吃了一餐后剩下的我们不啥得吃,切成段后伴上炒米粉放在酸菜坛里腌着,亲戚来才拿出来待客。记得1984年我结婚时摆酒宴吃剩下的菜也放进菜坛了,可见那时肉类还不是很丰富。有记忆起便看到每家都养有至少一只猪,这是任务猪,必须卖给供销社食品组。跟广东人交流过,他们那里农村也是差不多。不过广东人喜欢吃鹅,家家户户都养鹅。我们村也有人养鹅,还有人养火鸡,小时候最怕被鹅追。也有养番鸭的,我家养过一次,会飞,从家里直接飞到水田里。养狗也是每家必养,主要是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喜欢吃狗肉。小时候,我见过黄猄肉,听大人说是用铁夹子装得的。山上果子狸比较多,我们村土话叫白鼻蚊。穿山甲也常见,我们村土话叫麒麟,甲可做药。鹧鸪斑鸠叫声更是吵死耳鬼。见过邻居捉南蛇(蟒蛇),有40多斤,一公一母。南蛇从稻田爬过把生产队的水稻压倒了一大片。见过一次村民拿着枪追猎山猪,那是1977年读初中的时候。那时社会是允许有枪的,我们村有七、八条。那年代鱼虾蟹鳖是最容易获得的肉类,只是花生油太少了,煮出来总带腥味我不喜欢吃,但我却喜欢摸鱼。生产队的鱼塘一到夏天傍晚总会看到许多鱼张着嘴在水面游,我当时不明白它们为什么喜欢这样。长大了才知道,原来是塘底缺氧了。生产队的鱼是不准捉的,大家都很自觉。每天鱼塘的塘基上总会有人钓鱼,我也是常客。我们钓鱼常用蚯蚓做鱼饵,有时没有鱼丝,我们就用樟木蚕肚子里拉出的丝凉干做鱼丝。不过这种鱼丝不能钓太大的鱼,也不耐用。用粪坑的蝇蛆装塘角鱼是我们经常用的办法,在塘水浅水处做一个窝,窝里放蝇蛆,鱼塘方向开一个口子,一会儿塘角鱼便会游进窝里吃蝇蛆束手就擒。蝇蛆还是喂小鸭的好饲料,我们会直接把小鸭放进粪坑让它们吃到饱。鱼塘有许多大虾,这是我们经常钓到的。黄蟮也可以钓到。水田里小鱼比较多,凡是有水窝的地方多能摸到小鱼。到了夏天耘过一遍田,天气热,水变得滚汤似的,泥鳅就会从泥里钻出来,这时我们小孩就会拿着一只竹箕往水里捞泥鳅。还有,冬天也是抓泥鳅的好时候,在烂泥的水田里,常常可见到一些小孔,用手往下挖准能找到泥鳅。抓黄鳝则要等到春插后禾苗长密行的时候,我们一只手拿着松篮火一只手拿着竹夹,一个晚上可夹到半盆。晚上蛇多,我遇见过金包铁银包铁,都是剧毒蛇。见过最多蛇的一次是1977年读初中时的夏天,中午放学回家,每走几步便遇上一条蛇,过去蛇多见多了也不怕。河里的鱼种类比较多,小时候咳嗽,就是拿从河里捉到的鳜鱼,把胆放在陈皮里,吊在门上谅干,用时切一些用开水冲了饮下,止咳作用很好。我小时候经常在河沙里挖河蚌,大的有巴掌那么大。抓鱼我最佩服的是堂哥,他用竹片编了一只笼子,上面一只小口,笼子里放着一些食物,放进水里,过一会儿拿起来便看到白花的好多小鱼。每当发洪水的时候,也是上游水库的鱼跑出来的时候,大人们便会拿着平底网去河里网鱼。每一场洪水都会给小溪带来丰富的鱼类。把小溪堵起两头,然后把水戽干,抓鱼,是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一年,我在烂泥河里抓到了一只鳖,弟弟好奇用手指碰它的头,被它一口咬着手指,我看到急忙一刀把鳖头砍下,才把手指拿出来。水田里田螺多,每当耘田时总能捡回一大盆田螺。到了立春,田野里鱼塘里蛙声此起彼服,晚上照青蛙是男人们最喜欢干的事。我们用一种加长手电筒照青蛙。七十年代以前,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没有肉吃,因为每个地方条件不一样,我生在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人口不到300,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吃肉的机会相对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