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期,就曾有苏联专家精确测算过,蒙古国的放牧上限为2300万到2700万头之间,超过这个数字则不可持续发展。自苏联解体以后,蒙古为了多挣钱,盲目扩大养殖数量,造成荒漠化,这是人祸所致。 现在回头看,蒙古的草原梦是怎么碎的?上世纪,苏联像个大管家,帮蒙古把人口从30万撑到120万。苏联一倒,国际援助接棒,人口又蹿到400万。可土地没变大,草也没变多。年轻人口多,吃饭的嘴越来越多,蒙古人只能靠放牧挤出活路。 于是牛羊马成了命根子,尤其是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出口市场。离得近,运费低,需求大,卖肉卖皮成了经济支柱。可这繁荣是假的,草原的根被啃烂了,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凶。几年前,蒙古草原退化面积已超70%,这数字冷冰冰,却像刀子一样扎心。 说实话,蒙古人不是不懂草原脆弱,可生存的压力太大,眼前的钱比未来的草更实在。牧草一季季被吃光,土地裸露,春风一吹,黄沙漫天。过度放牧不只是生态问题,还直戳经济命脉。牲畜多了,牧民日子却没好多少,肉价波动大,利润薄得可怜。尽管这两年中国市场对蒙古牛羊肉的需求虽稳中有增,可国际局势动荡,俄乌冲突的余波让蒙古的另一条贸易线摇摇欲坠。靠出口撑经济这条路,越走越窄。 更别提气候变化这只“黑天鹅”。近年极端天气频发,蒙古的“白灾”(冬季暴雪)让牲畜成片冻死,牧民血本无归。不然为何蒙古政府眼下还得求国际社会救急?只可惜可援助能救一时,救不了一世。草原不绿了,牛羊没吃的,谁来填这个窟窿? 说到救急,中国是绕不开的话题。作为邻居,中国不只是蒙古的最大贸易伙伴,还在基建上频频出手。中蒙边境的铁路、矿产合作,看似拉近了两国的距离。可这关系不全是“兄弟情”。中国需要资源,蒙古需要钱,利益交换背后,蒙古的生态账谁来买单?如今美国和俄罗斯也在蒙古周边角力,援助和投资夹着地缘政治的算计。蒙古政府忙着平衡各方,哪有心思管草原?结果是,外援拿了,沙尘暴照刮。 所以这局面,谁背锅?牧民吗?他们只是想活下去。政府吗?短视政策确实开了坏头。可往深了说,蒙古整个发展模式就有问题。靠草原、靠外援、靠出口,哪条腿断了都得摔。苏联专家的警告被无视,不是没听见,是没当回事。精英阶层更离谱,捞够了就跑国外,动荡时有本事的家属转移资产,普通人却只能守着沙化的草场发愁。 我看,蒙古不是没救,但得自己动手。特别是现在中俄美都在忙自己的棋局,蒙古再不自立,谁也靠不住。蒙古的草原,是游牧民族的魂,也是他们的根。成吉思汗当年横扫天下,靠的不只是马快刀利,还有对自然的敬畏。现在,蒙古得找回这份敬畏。荒漠化不是一天成的,救草原也不是一天的事儿。但只要迈出第一步,少养几头牛,多留几片草,希望就不远。风沙会停,绿意会回来的。只要蒙古人自己不放弃,谁说这片土地不能重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