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世人都说孙权晚年是昏君? 孙权是东吴的建立者,在位长达45年之久,是三国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然而,历史上对孙权晚年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尤其是“昏君”之说甚嚣尘上。 那么,孙权晚年为何会被冠以“昏君”之名呢? 孙权晚年过度沉湎酒色,荒废政事。 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后宫嬖幸,政事多阙。” 可见,孙权晚年因耽于酒色而疏于朝政。 《资治通鉴》也有记载:“权晚节耽于酒色,政事多阙。” 由此可见,孙权晚年确实存在荒淫无度、不理政事的情况。 而且,孙权晚年错用闵、薛二族,导致朝政混乱。 《三国志》中多次提到“闵、薛乱政”的情况。 如《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载:“及后主即位,遂委任闵、薛,朝政乱矣。” 孙权重用闵、薛二族,是导致东吴政局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 也有人说,,孙权晚年多猜忌,造成东吴众多功臣被杀。 如大将周瑜、鲁肃等就死于非命。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孙权“畏惮功名,忌害殊死”。 周瑜更是“伏腊天暑热,兼体不安,孙权疑之,遂以鸩死。” 孙权的猜忌多疑,使不少功臣被杀,人心惶惶。 之后,孙权禅位于儿子孙亮,不符合当时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引起朝野不满。 《三国志》中就有一段对此的记载:“太子登躬耕陇亩,权大怒,废为庶人。乃以次子和为太子。于是兄弟内讧,朝野惶惑。”由此可见这一举动引发的混乱。 而且,孙权在位后期,吴国国力明显衰退,国势因战事连年而每况愈下。 如石亭之战的失利,以及濡须口之战的惨败,都说明孙权晚年并无扭转吴国颓势的能力,反而因错误决策而加速吴国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