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如何平定安史之乱的? 面对安史叛军的挑战,唐王朝没有屈服,而是奋起反抗,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战胜了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的完整。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爆发,至763年才最终平定,前后长达8年之久,其间经历了多个阶段,可谓一波三折。 起义初期,安禄山发动兵变,攻陷东都洛阳。 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在途中发生了著名的“马嵬驿兵变”,杨贵妃惨遭杀害,皇帝权威扫地。 之后,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开始组织反攻。 但由于唐军节节败退,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潼关,直逼关中腹地。 755年12月,安禄山攻陷长安,迫使肃宗西迁成都,长安沦陷给了叛军极大鼓舞。 不过,安禄山在攻打长安期间负伤,于757年1月病死邺城(今河北临漳)。 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继位。 但安庆绪昏庸无能,很快就被另一叛将史思明杀死,史思明随后自立为帝,国号大燕。 唐朝方面,以郭子仪、李光弼为首的将领们开始反攻。 757年10月,郭子仪收复长安;次年,李光弼攻下洛阳。 两京失陷,叛军从此转入防御。 之后数年间,双方在河北、山东等地展开拉锯战,唐军逐渐占据上风。 762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即位不久即为李光弼击败。 至此,割据势力主要头目已基本歼灭。 但战乱并未就此结束。 763年,吐蕃军队乘虚趁隙,大举入侵,一度攻占长安。 史载当时长安城中尸横遍野,无人收埋,惨不忍睹。 在这危急关头,唐朝调集天下兵马,在大将郭子仪、王景崇等率领下,终于将吐蕃军队赶出关中,收复了长安。 这就是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初五的“大斗将”事件。 安史之乱历时8年,终于在唐肃宗和唐代宗两朝的共同努力下完全平定。 这场叛乱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危害最烈的一次,给国家经济民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叛乱虽然被镇压,唐朝政权也得以延续,但唐王朝的国力已大为削弱,由全盛时期转入衰退阶段,从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