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理工开学的第一天,食堂就收到投诉,有新生发现一个邋遢老头在食堂吃饭,还抱着盘子舔,太倒胃口了,学校派保安去处理,但保安走到老头身边时,却不由得鞠躬道歉……
每年新生入学,常常带来一些引人注目的趣闻轶事,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开学季却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插曲,让人津津乐道。 当时,食堂内突然传出一阵嘈杂声,有一名新生目睹了一个邋遢老者正在品尝餐盘中的残羹冷炙,丝毫不在意周围异样的目光。 这种奇怪的行为自然引来了众多非议,学校立即派保安前去处理。 令人意外的是,当保安走近那位老者时,竟然停下脚步,向他鞠躬致意,这让周围围观的人们感到十分困惑…… 原来,那位行为古怪的老者竟是学校数学领域的泰斗——王晓琮教授!
要说起王晓琮教授的非凡之处,就得回溯他的成长经历,从小学开始,他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数理思维能力。 他总能轻松地理解高年级课程,逻辑推理能力远超同龄人,家人和老师都看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潜质,为他的未来抱以无限期待。 果然14岁那年,王晓琮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少年班,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生。 踏入这所学府的门槛,对于怀揣远大志向的王晓琮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游刃有余,他废寝忘食,日夜钻研数学,完全沉浸在由公式、理论和证明构成的符号世界中,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更是助推他前行的强大动力。 经过四年的学习历练,王晓琮凭借卓越的成绩再次考入了浙江大学,在数学的海洋中继续探索前行,在这两所顶尖学府的熏陶中,他的知识水平不断提升,为未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尽管拥有北大和浙大的双重光环,王晓琮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镀金的前程,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黑龙江。 1985年,他来到哈尔滨理工大学数学系任教,从此开启了长达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 初到哈理工时,王晓琮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邋遢",他经常穿着几件旧衣服,衣衫不整,头发凌乱。 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教书,人们可能会误以为他是学校的锅炉工或后勤人员,他的用餐习惯也很随意,经常只吃馒头和黑米粥,再加上几个简单的小菜,他吃东西时的样子也颇为特别,经常抱着盘子,把食物残渣舔得干干净净。 正是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恰好诠释了王晓琮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他将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因此赢得了学生们的真心爱戴。
作为数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王晓琮的才华毋庸置疑,他不仅能用纯正的英语授课,滔滔不绝地讲解高深的理论,还能够在讲课过程中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他甚至可以信手拈来地在解说中穿插法语。 据说,有一年他去法国进行学术交流,为了与当地人顺畅沟通,他竟然在短短半年内将整本厚重的法语词典全部记熟,这一举动显示了他对语言知识的广泛掌握程度。 在数学方面,他的能力更是出类拔萃,上课时,王晓琮常常无需教材,便能深入浅出地解析复杂的理论,他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学理论产生浓厚兴趣。 课堂上遇到疑难问题时,他总能随机应变,给出精准的解答,使学生们为之折服。
凭借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热情的教学态度,王晓琮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作为黑龙江省数学建模竞赛评委会的重要成员,他每年都会亲自组织和指导本校学生备战这一赛事,并屡创佳绩。 有赖于王晓琮的点石成金,哈理工数学系已培育出不少在国内外赛场上屡获殊荣的数学奥林匹克级学子,如陈云、张国青、赵阳和胡敏文等,这些后起之秀的辉煌成就,正是王晓琮教书育人的最佳注脚。 王晓琮的教育理念质朴且深刻,他从不点名,也不作考勤记录,甚至期末考试也没有及格线的要求,完全相信学生能够自我管理。 在他看来,真正学有所成的学生会在考试中自然地表现出来,他认为学习的动力应当源于内心,而考试成绩只能反映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无法衡量一个人对知识的热爱。
这种看似随性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展示了他对学生极高的信任与尊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知识传授的独到见解:学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追求,考试成绩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 因此,王晓琮在校园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学生们不仅视他为数学界的“传奇”,更把他当作为师之表率,许多学生都希望能像他那样,不求名利,专注于教书育人的事业。 王晓琮将自己的全部工资无私捐赠给家乡的贫困山区学生,用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他自己却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比许多贫困家庭还要简朴,他依然充满活力,脸上总是洋溢着智慧的光辉。
有人说,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富裕更为重要,王晓琮就是这种精神富足的最佳例证,尽管他的生活极其简朴,但他拥有无尽的智慧和学识。 他用自己的质朴和奉献精神,诠释了纯粹学者应有的操守和品格,通过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将师德师风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