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为什么不采用“原拆原建、拆迁安置”的方案,而是刷刷墙,填填路?
住建部提到2000年前的老旧小区,纳入城市更新改造的范围,而实际我们发现,所谓的更新改造,多是刷刷墙,填填路,偶尔铲除草坪换电线,有粉丝留言,为什么不采用“原拆原建、拆迁安置”方案,而是以修缮为主,究竟有哪些困难?又有哪些可以提升改造的空间呢?今天就盘一盘。 一、推行“旧改”而非“原拆原建”的核心原因2.居民共识难以达成 3.城市发展与资源平衡 资金缺口与分摊矛盾 2.治标不治本 在重庆某社区,原本浓荫蔽日的香樟树被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透水砖广场。居民王先生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改造前孩子们在树荫下写作业,现在连个乘凉的地方都没有。" 分类施策,动态评估 2.创新资金筹措模式 3.强化居民参与与协商 4.完善长效管理 5.“住宅合作社”模式 6.“一户一策”与分步实施 7.法律与政策保障 未来当我们在城市里漫步,看到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坚固的老建筑时,总会心生敬意。因为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见证着匠人的良心。老旧小区改造,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匠心? 少一些"拍脑袋"的决策,多一些"接地气"的设计;少一些"走过场"的施工,多一些"钉钉子"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让"老房子"变成"好房子",让"改造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老旧小区改造,改的是面子,更需要里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