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小米高速事件:智能驾驶的技术与责任之思 近日,小米SU7在高速上发生的碰撞爆燃

小米高速事件:智能驾驶的技术与责任之思 近日,小米SU7在高速上发生的碰撞爆燃事故,引起轩然大波。三名年轻生命的消逝,让智能驾驶的安全性、车企责任等话题成为舆论焦点,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从技术层面看,小米公布的事故时间线显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检测到障碍物发出警示后,驾驶员很快接管车辆,短短1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3秒内就发生碰撞。国际标准下,驾驶员从接收警示到完成操作的合理反应时间应在1.5 - 2.5秒之间,此次事故系统留给驾驶员的操作时间不足1秒,这凸显了L2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既无法完全取代人类驾驶员的判断,又可能因警示时间过短,导致驾驶员应对不及。 据了解,事故车辆激活NOA操作后,分别发出过轻度分心报警、脱手预警提示,还发出风险提示并减速,1秒钟后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有自动驾驶研发人员表示,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通常在车辆探测到危险且驾驶员未及时响应时自动触发紧急制动,可在这起事故中,小米SU7的AEB功能疑似并未触发。小米回应称,小米SU7标准版的AEB功能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这暴露了纯视觉智驾方案的短板,其更依赖先进算法,在面对复杂路况和特殊障碍物时,算法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和应对。 再看车辆的安全设计。面对“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的家属质疑,小米回应车辆配备智能化电子锁以及机械应急锁,在车辆手册中也有应急解锁说明。但在剧烈碰撞后,车内人员可能因惊慌、受伤或意识模糊而无法完成复杂的机械操作。此时,类似安全气囊的被动安全机制或许能发挥更大作用。此外,如何在碰撞瞬间切断电池能量输出,或通过更高效的隔热设计延缓火势蔓延,仍是行业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从车企责任角度而言,企业在大力推广智能驾驶技术时,有责任让消费者清晰了解技术的边界和风险。目前很多车企在宣传时强调“无限接近L3”“高阶智驾”,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以为可以完全依赖智驾系统。小米用户手册虽明确“智能驾驶功能为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但在实际营销中,这些关键信息是否足够突出,是否让消费者真正重视和理解? 此次悲剧也给广大驾驶者敲响警钟。智能驾驶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但安全意识永远不能松懈,不能盲目信任技术而忽视潜在风险。在技术尚未成熟、规则尚未完善的当下,驾驶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 小米高速事件不只是一起孤立的事故,它为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刻教训。车企应将安全放在首位,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安全设计,同时做到宣传与实际技术相符;驾驶者要正确看待智能驾驶技术,不盲目依赖;监管部门也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智能驾驶在安全的轨道上稳步前行,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