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再起,浙大新校长签名像小学生,是幼稚还是严谨? 日前,浙江大学春季研究生毕业证上的一处细节突然成了热搜——新校长马琰铭院士的亲笔签名(见附图)。 有人吐槽这字迹“像小学生写的,太幼稚”,也有人力挺“一笔一画工整清晰,这才是学者的严谨态度”。 马琰铭的签名风格确实有些特别:笔画方正、结构简单,没有行书的飘逸感,反而像学生时代练字帖的成果。 有人翻出他过去在吉林大学时期的签名对比,发现风格始终如一,“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横平竖直’”。 支持者认为,这种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恰恰呼应了他深耕高压物理领域的研究态度——从博士论文的逐字修改到国际学术报告的反复打磨,马琰铭的学术生涯正是靠“严谨”二字立身。 而批评者则觉得,作为国内顶尖高校的校长,签名应该“更有气场”。“连笔都不会,怎么镇得住场子?”一位网友的调侃,道出了部分人对“权威感”的刻板印象。 两种声音,两种价值观 !“小学生字体”的背后,实际上是马琰铭对“学者本色”的坚守,正如他曾对学生说的:“科研不是表演,要沉下心来做真学问。” 签名的“幼稚”,或许正是他对“形式主义”的无视——与其追求龙飞凤舞的书法,不如把时间留给实验室和课堂。 类似的争议早有先例。前任校长杜江峰院士因论文署名中科大引发质疑时,曾直言:“我来浙大是当校长,不是来搞科研的。” 公众对校长角色的认知分裂,本质上是对“管理者”与“学者”双重身份如何平衡的困惑。 我们应该跳出上述争议看本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长? 马琰铭上任后的行动或许比签名更有说服力。 履新第一天,他直奔实验室和校史馆,强调“培养厚植家国情怀、领航时代的新人”;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基地,他鼓励学生“把国家需求作为科研志向”。这些细节,远比签名风格更能体现他的治校理念。 学术领袖的价值,不在字迹是否潇洒,而在能否推动学校发展。 让校长的归校长,书法的归书法 ,签名风波提醒我们:对教育者的评价,应回归其核心职责——能否营造一流的科研环境?能否培养出顶尖人才?至于字迹是童真还是老练,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