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康熙去祭拜孔子,本来想行跪拜大礼。可他到了现场,却看着墓碑发呆。突然,从旁边窜出一个人,用布盖住了上面的1个字,康熙这才三跪九叩。 康熙继承皇位的时候,仅仅只是一个八岁的少年,而他继承皇位的理由也非常简单,是因为他得过了天花,体内已经有了天花的抗体。 天花在现代不是什么要命的疾病,但是在医术并不发达的清朝,却足以要人的性命。 清朝皇帝认为,自己的继承者必须身体健康,康熙就这样被立为继承人。 虽然只有八岁,但康熙却是个聪明绝顶的少年皇帝。 上位之后,他首先除掉了清廷的劲敌:鳌拜,然后又将四位辅政大臣一一削去爵位,把朝中大权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 执政后的康熙帝更是春风得意,不仅南征北战、开拓版图,还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为之后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康熙帝并没有高枕无忧,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心里却是焦虑万分。 当时虽是满清统治,但还有很多汉人对清朝统治者并不服气。 为了能够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得到更多民众的拥护,康熙在心里做起盘算,脑海中浮现了古时汉人皇帝祭拜孔子的画面。 要想得到汉人的认可,必须要参拜他们的精神领袖:孔子,这是许多汉人皇帝都做过的事情。 康熙帝由此做出决定,他也要去祭拜孔子。 祭拜孔子只做样子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让汉人大臣和子民相信他的真心实意。 首先,要选择一个有身份、有资格的祭祀大典主持人。 康熙千挑万选,终于在国子监的名单中看到了孔尚任这三个字。 孔尚任既是孔子的第64代孙,也在当时的文坛上颇有名气和成就。 孔尚任是著名的戏剧作家,由他所著的《桃花扇》在后世广为流传。 康熙认为,孔尚任作祭祀大典的主持,是最合适的人选。 祭祀大典正式开始,康熙按照事前设置的程序,先是前往孔庙中祭祀。 结束了这个程序之后,康熙来到了孔子墓前。 接下来的程序,是康熙要向孔子墓行跪拜之礼。 康熙和大臣们都做好了准备,但就在将要行礼之时,康熙却突然望着碑文上的字发起了呆。 众大臣看着自家皇帝发呆,也不敢提醒,只能陪在皇帝的身边,一动也不敢动,场面甚是尴尬。 孔尚任发现了异常,马上挥手,示意暂停仪式。 众大臣议论纷纷,但是慑于皇帝的威严,又不敢明说,只能在一旁默默等待。 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孔尚任宣布仪式重新开始。 这次,康熙不再纠结和犹豫,率先在孔子墓前下跪,众大臣也纷纷行起了跪拜之礼,这次祭拜孔子的仪式也就此圆满结束。 众大臣私底下纷纷猜测,康熙第一次不行跪拜之礼的原因,只有孔尚任心如明镜,他了解康熙的心思,第一次拒绝跪拜,是因为墓碑上的一个“王”字。 孔子的墓碑上有七个大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就是这个“王”字,让康熙发起了呆。 康熙认为,我是至尊的皇帝,而孔子只是一个王,皇帝怎么能向王行跪拜大礼呢? 孔尚任看见康熙的神态,立刻就猜出了他的心思,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打消了这位皇帝的顾虑。 在大臣们都休息的时候,孔尚任拿着一块布将墓碑上的“王”字遮住。 康熙至此再无顾虑,放心大胆地向孔子墓行了跪拜之礼。 孔尚任的聪明应变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得到了国子监博士的官位。 后来,康熙给了孔子新的谥号:大成至圣先师。大概在康熙的心里,皇帝不能向王跪拜,但是却能向老师跪拜吧。 其实孔子被封为文宣王,是在唐玄宗的时代,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也是为了收买人心,将孔子追谥为文宣王,这也是孔子第一次有了王的称号。 康熙祭拜孔子也许并非自己内心所愿,他是清朝的统治者,考虑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如何收拢更多的人心。 孔子虽非皇室贵族,但却是天下人奉为的圣人,要想从精神和思想上控制民众,就要尊重民众的精神领袖,康熙的这个算盘打得非常正确。 也正是因为此举,康熙收拢了一大波民心和臣心。 许多汉人大臣心甘情愿地为康熙出谋划策,民间也少有汉人叛乱的事件发生,康熙巩固政治地位的目的达到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