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判就反制?欧盟对美回击避开要害,以打促谈能否见效?
当地时间4月7日,为回应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关税,欧盟决定动用“所有贸易防御工具”,并计划于4月15日起,对美国展开第一轮关税反制行动。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欧盟委员会此次反制主要针对的是此前美国的钢铝关税,而非所谓的“对等关税”。
依据欧盟公布的方案,他们将对包括肉类、谷物、葡萄酒、木材等美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
尽管欧盟此前透露征税商品价值达280亿美元,但欧委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官员谢夫乔维奇已表明,最终实施的反制措施价值可能低于280亿美元。
据悉,欧盟这轮关税反制将分批次推进,首批将于4月15日生效,之后5月中旬还会有一大批生效,而大豆和杏仁的关税则推迟至12月1日。
这种“渐进式”的时间规划并非随意为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美欧谈判预留缓冲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最初提议中的波旁威士忌被紧急从清单中移除,这一调整或许与特朗普政府的公开威胁有关。
此前,特朗普曾公开宣称,若欧盟对威士忌加税,美国将对欧盟酒类产品加征高达200%的关税。
考虑到法国葡萄酒和意大利起泡酒等产业的实际利益,欧盟最终选择在这一敏感产品上做出让步,体现出欧盟在给美国找台阶下的“巧妙心思”。
不过,欧盟能否顺利推行反制措施仍有待观察。
根据欧盟现行机制,4月9日的表决需要至少15个成员国不投反对票才能通过。虽然,欧盟多数成员国目前对反制措施持支持态度,但爱尔兰、荷兰、意大利等国的态度仍摇摆不定。
可以看出,欧盟成员国中的法国态度强硬,总统马克龙不仅支持反制关税,还建议欧洲企业暂停在美国的投资,直至美欧贸易局势有所改善,并呼吁欧盟制定超出关税范畴的应对策略,以更全面的方式反制美国的贸易施压。
而爱尔兰和意大利由于与美国贸易往来更为紧密,担心欧盟的报复性关税会对本国经济造成冲击,主张“谨慎、克制”。
总体而言,欧盟的反制不仅是短期的报复行为,更带有迫使美国重新谈判的战略考量。通过分阶段征税和调整产品清单,欧盟试图在展现反击决心的同时,避免矛盾彻底激化,为后续对话留下余地。
若反制措施最终通过并实施,对美欧双方的影响将是相互的。
一方面,美国出口企业将面临欧盟市场的高关税障碍,进入欧盟市场将变得困难重重;另一方面,欧盟消费者也将面临生活成本上升的压力,购买美国产品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美欧贸易关系的紧张可能引发全球产业链动荡,甚至促使更多经济体寻求“去依赖化”的贸易策略,对多边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正所谓“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美欧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若持续进行贸易战,双方都难以从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