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一男子在银行中存入9000万元,不料查账时才发现,账户的余额为0。警方调查取证后,竟发现是银行柜员暗中操作,给了张假存单。男子找银行讨要说法,却遭到银行拒绝,银行还声称:柜员操作,与我无关!
2024年初,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银行营业厅内,商人张亮站在ATM机前,原本沉稳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仅仅两个月前存入的9000万元,此刻竟全部不翼而飞,账户余额显示为刺眼的零。这一残酷现实,让他一时难以接受。
这起涉案金额巨大的银行诈骗案,还得从张亮与银行柜员赵刚的相识说起。张亮是一位跨省经营的企业家,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忙碌,业务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大额资金往来频繁。十年前,他在呼和浩特开设了第一家公司,自那时起,便与这家银行的营业厅建立了业务联系。
赵刚是这家银行的资深柜员,在银行工作已有十五年之久,对各类业务流程了如指掌。他为人处世圆滑,特别擅长和客户打交道。起初,张亮因办理大额资金业务,经常找赵刚帮忙。赵刚总是格外关照张亮的业务,在其他客户还在排队等候时,他会为张亮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处理。久而久之,两人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关系。
在过去的三年里,赵刚不止一次帮张亮解决过资金周转难题。每当张亮的企业遇到临时性资金缺口,赵刚都会想尽办法协助他快速办理贷款。有时甚至会在非工作时间,专门为张亮开通加急业务。这种特殊待遇,让张亮对赵刚满怀感激。除了工作上的往来,两人私下也经常一起吃饭、走动,赵刚对张亮的生意经营情况颇为了解,知道他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
2023年年底,赵刚突然联系张亮,称银行最近推出了一项大额存款优惠活动,存款利率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出不少。他还向张亮表示,如果能配合银行完成这个月的存款任务,不仅能享受优惠利率,还能获得额外收益。张亮对此并未多想便答应了下来,在他看来,这无疑是一项稳赚不赔的投资,而且还能帮赵刚完成工作任务。
当时的张亮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存款业务,竟是一场精心策划骗局的开端。他按照赵刚的建议,先后两次向银行存入巨额资金。第一次存入7000万元,赵刚安排另一位柜员王强办理了存款手续,并给了张亮一张存单。存单上的印章和其他信息看似完整无缺,与平常办理的业务毫无差别。
让张亮没有起疑的是,这笔存款业务是在银行正规营业窗口办理的,整个过程十分正式。存单上盖着红色的银行印章,字迹清晰,各项信息齐全。作为一个经常与银行打交道的商人,张亮万万没想到,这竟会是一张做工如此精致的假存单。
这便是这起特大银行诈骗案的开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这位成功商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正逐步展开。
第一笔7000万元存款被转走后,赵刚和王强的手法逐渐暴露。他们在办理存款业务时,不仅给了张亮一张假存单,还私自盗用了他的个人信息,另外开设了一个账户。这个账户设置了密码,成为转移资金的中转站。银行的监控系统本应对此类异常操作发出警报,但由于内部管理存在漏洞,这些违规操作竟都顺利得逞。
据银行内部审计后续发现,类似的违规操作在该营业厅并非个例。赵刚和王强利用职务之便,长期钻银行管理制度的空子。他们熟悉银行系统的各个环节,深谙大额资金操作的程序,这使得他们能够在不触发银行安全警报的情况下完成诈骗。
不久之后,赵刚又一次联系张亮,提出了第二个“存款方案”。当时张亮正在外地处理生意,无法亲自到银行办理业务。赵刚建议可以先将资金转入其妹妹的账户,等业务办完再转回来。这次转账涉及张亮母亲账户中的2000万元存款。
这种操作方式本身就存在重大风险,但由于之前“合作”顺利,张亮还是同意了这个提议。资金很快就转入了赵刚妹妹的账户。然而,这笔钱一经转出,便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回来。当张亮试图联系赵刚询问情况时,发现对方的电话已经无法接通。
事情败露后,银行的态度让张亮更加愤怒。银行方面声称,第一笔7000万元是张亮自己取走的,而张亮手中的存单是伪造的。对于第二笔2000万元,银行表示这是张亮自愿转给赵刚妹妹的,与银行无关。他们推脱说:想要追回资金,应该去找赵刚和王强,银行不承担责任。
这种推诿责任的态度迫使张亮选择了法律途径维权。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赵刚和王强的作案手法十分老练。他们不仅伪造存单技术娴熟,而且对银行业务流程了如指掌,这让他们能够巧妙地规避各种监管措施。
经过法院审理,最终判决结果对张亮来说算是一个部分胜利。法院认定,虽然存单是伪造的,但上面的印章是真实的,而且业务是在银行柜台办理的,因此这份存款合同是有效的。银行未能尽到审慎义务,应当赔偿张亮第一笔7000万元及利息。但对于第二笔2000万元,由于是张亮主动转账给赵刚妹妹,银行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