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工部长称,关税战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其实在印度,几乎所有社会精英都认为,印度是唯一一个能够替代中国,承接中国产业链的国家。但我想说,这次关税战对多数周边国家不会有明显获利,毕竟我们这边还是会有点动作的。
首先,印度。倒不是说印度发展制造业不会对咱有影响,毕竟十年间印度还是多了800万左右的制造业工人,肯定会有流血效应。但15年时制造业占印度的GDP有16.1%,20年跌到14.7%,去年也就勉强17%。印度没有能力为制造业提供稳定环境。
这还不是缺钱的事。14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360亿美刀,22年冲到840亿美刀,还是有钱愿意去印度的。但以IT业为代表的9个服务业拿走了70%的投资,制造业等其他53个行业分剩下的30%。钱也是有脑子的,不会侧重印度制造。
印度制造是个慢性要素,体制决定了印度暂时只能支撑几个制造城市(例如钦奈普那这些),会对咱特定行业有流血效果,但还不足以成规模。相比之下,越南十年间制造业工人增长500万、GDP占比从16%到25%,这才是正儿八经搞工业化。
其次,就算是东南亚国家们,想在这次关税战里捞好处也不容易。说句不那么好听的:这次关税战来的早,未必是坏事。虽然对东南亚的产业转移在08年后已有苗头,但15年才算正式开始(供给侧改革/腾笼换鸟),而这时东南亚只能算被动接受,没有太清晰的产业规划。
真正加速得算20年后的多元化供应链和友岸外包。一方面是疫间供应链中断导致海外客户需要备链,另一方面是老美引导友岸外包。越南的电子出口从19年到23年总增了1200亿美刀。但这时候东南亚也只算刚刚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大量设备、元器件、技术还需要从咱这进口。例如越南23年的电子件有40%多直接从咱这进口,工业件整体则到60%左右。
这时候就算老川对东南亚放手,东南亚也不可能脱离老美对华加关税的影响。因为虽然老美还没明确现加关税有穿透要求,但老美已经认定越南等国是中国产品转口贸易的重要渠道,还在探索“组件关税”的可能性。如果清醒,那东南亚们尽量配合一块应付;如果不清醒,电费/出口组件/设备/技术转让,很多环节可以帮他们提醒一下。
关税战一折腾,为了找新空间,咱这对很多国家的态度会变软;但我感觉唯独对供应链体系内的邻国,应该不会太软(这块真不能软)。肯定还会有很多博弈和波动,但总体上互补制造国是会尽量抱一块的。因为产业是链,产品没法断链交付。
总之,投资热的时候,印度还能算事;投资退潮时,印度还是往后稍稍。关税战就是拉高流通成本,天然和想搞制造的矛盾。印度只是找个机会多拉点投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