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销量数据突然成了某些博主的“流量密码”。 有人把订单量当诱饵吸粉半年,如今却设起了付费门槛。 想看真实数据?先掏钱再说。 上周爆出SU7销量不足1.2万,评论区瞬间炸锅。 但细品这话术:用“不足”暗示颓势,却绝口不提这车压根不缺订单。 三月份Ultra版发布那会儿,两小时狂揽一万订单的盛况还历历在目。 如今产能拉满月交2万已是极限,等车队伍还排着15万人。 某些人专挑交付节奏放缓的当口唱衰,这节奏带得够精准。 小米工厂现在玩的是双班倒,二期基地还在赶工。 雷军早说了销量完全被产能卡脖子,韭菜论纯属偷换概念。 倒是这些博主,左手贩卖焦虑,右手兜售付费内容,生意经比车企还精。 消费者等车等到心焦,有人却靠信息差赚得盆满钵满。 数据真假不重要,能引发争议就是流量保障。 只是苦了那些真金白银订车的用户,莫名成了炒作风向标的背景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