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因双脚疼痛,后背溃烂而死。他的儿子王徽之和王献之也跟王羲之症状一样,英年早逝。 王羲之晚年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是他与当时流行的“服食”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王羲之,作为东晋时期的杰出书法家,他的生活习惯和选择,深受其时代文化的影响。 王羲之家族长期信仰道教,特别是五斗米道。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王羲之自然也继承了服用五石散这一传统。《本传》中提到,王羲之在退官后,曾与道士许迈一起修炼服食,两人甚至不惜长途跋涉,采集药材。这种药材,即是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和硫黄组成的五石散。王羲之对服食的态度在他的书信中有所体现,他曾提到过服食五石散后感觉身体轻盈,活动如飞,但他也意识到了这种药物的副作用,如他在信中提到的药物毒性大,长期服用后易引发身体的各种不适。 除了服食五石散外,王羲之晚年还受到了其他健康问题的困扰。虽然史料中未将肠胃病直接列为致命原因,但他在书信中提到了患有泄肚,并且一度停止服用五石散,改用止泄的中药“陟厘”。此外,他也曾受到饮酒的影响,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戒酒。 王羲之的服食实践和健康问题,可以从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来解读。在他的时代,许多社会上层人士追求长寿和疾病治愈的方式之一便是服食。从战国的炼丹术到秦汉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寻求仙草灵丹,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石散流行,这种追求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的历史。 晚年的王羲之,身体状况明显恶化,尤其是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其健康问题变得尤为严重。根据历史记载及书信分析,王羲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患疾病种类繁多,且病情加重。 在王羲之的书信中,他曾提到自己的健康问题,并将其与衰老联系起来。然而,衰老本是一个长期的自然过程,其间的变化通常较为缓慢,不会在短时间内导致致命。王羲之曾在郡任之前的书信中未提及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连续多日无法进食或食后即吐等症状,显示出其早期健康状况相对稳定。此外,他在离郡之后的最初几年还能活跃于外出采药,行程达千里之远,说明当时的身体状况尚能支撑其进行较为劳累的活动。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羲之的身体开始出现多种疾病,包括风湿、水肿、痢疾等。这些疾病虽然严重,却并不直接导致其速死。据分析,这些疾病更多地影响了他的行动能力,而非直接威胁生命。尤其是对于一个习惯于远行采药的人来说,这些疾病无疑极大地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质量。 临近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里,王羲之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从其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病情在这段时间集中爆发,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虽然王羲之在书信中提到了衰老对他健康的影响,但衰老本身并非直接的致命因素。更多的是多种疾病的叠加效应,最终加速了他健康的恶化。 王羲之其病因及过程历来备受关注。历史记录及其书信均显示,王羲之在58岁时病情恶化,病状与胃病有关,而其速亡的可能性与胃癌关联甚大。 王羲之的健康状况在其58岁时出现显著变化。据其书信记载,他曾经体验过胸口不适与剧烈的胃痛,疼痛至此,以致于食欲全无,多日不得食。这一症状在当时的医学界尚无有效诊断与治疗方法。他的病情日益加剧,如书信中所述,有时食物刚入口便呕吐,连续几日都难以进食。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下泄、风动、肿剧等症状,表明其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胃病的严重性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有所记载。西汉时期的文献便有提及,早期胃病不易察觉,一旦确诊多半已步入晚期。这类病症一旦发展到晚期,患者生存期通常不超过数月。王羲之从360年十月病发至361年六月逝世,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他的症状与早期文献中描述的晚期胃病相符合,从而推测其可能因胃病而终。 此外,羲之在病中提及的多种病症,如身体浮肿、肋骨与腰骨疼痛等,这些也常见于胃癌晚期的患者。这种疼痛及虚弱的表现,与当时的医学认知相符合,认为这是由于胃部长期病变引发的营养不良所致。 尽管现代医学的诊断工具在当时未能使用,使得王羲之的确切病因无从考证,但从他的病状及其发展进程来看,不难推断其病因很可能与胃病,尤其是胃癌相关。古代的医学记录虽不如现代之详细,但早已有对此类病症的认知与记载,而王羲之的病例似乎与这些描述相吻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