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林间散步时,拿出了儿子毛岸英的照片仔细端详,老人家抚摸着照片,眼睛渐渐湿润,思绪翻飞间,让他忘记了秋风的寒冷。
在昏暗的灯光照耀下,一个孤单的身影静静站立,他的手紧紧握着一件已经发黄的衬衫,他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那件衬衫,似乎想要透过它,回到过去的时光,这件衬衫属于他的儿子,他最爱的儿子毛岸英。
这位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伟人毛泽东,此时此刻只是一个痛失爱子的父亲,正在这无声的战场上,与永无止境的思念和悲伤抗争,他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那份深沉的父爱和难以言喻的悲痛,让他久久无法释怀,他仿佛还能感受到儿子曾经穿上这件衬衫的温度,那年轻的生命,如今却已永远消逝。
他这辈子都在努力建设国家,一心为了老百姓,最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而这件简朴的衬衣,对他来说却意义非凡,因为它代表了他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情感,也象征着他和儿子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这件看似普通的衬衣,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毛泽东的一生充满了革命色彩,同时也是与家人难得团聚的一生,在战争年代,他领导人民群众开展罢工游行,发动秋收起义,四处奔波,致力于民族的解放事业,长子毛岸英出生仅仅三天,他才匆忙赶到妻子杨开慧身边,短暂相聚后,又立即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革命工作中,年幼的毛岸英和母亲一起,经历着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生活。
1927年,父子二人挥手告别,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漫长的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毛泽东全身心投入到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而毛岸英也在困苦磨砺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
阔别多年,一封封家信漂洋过海,搭建起父亲与儿子心灵沟通的桥梁,饱含着浓浓的父子情深,毛泽东在信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儿子的思念,更寄托了对儿子未来的殷切希望,“要多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并且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学问”,这些恳切的教导,为毛岸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
他既是杰出的领导者,带领大家走向辉煌,又像慈祥的父亲,关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1946年,毛岸英回国,与父亲毛泽东再次相见,看到儿子长成高大帅气的年轻人,毛泽东非常高兴。但他没有因此娇惯儿子,反而下决心好好锻炼他、培养他。
毛泽东让儿子告别了苏式军装,穿上了父亲的旧棉袄,吃着简单的饭菜,前往农村参加劳动锻炼,实际上是去“读劳动大学”,在那里,儿子学习耕种庄稼,学习文化知识,毛泽东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教导儿子要深入基层,融入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
毛岸英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很小的时候就坐过牢,后来又四处流浪,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变得非常坚强。在苏联的国际儿童院里,他努力学习知识,还积极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这段经历为他以后回国报效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前往朝鲜参战,他在日记里写道,自己经常思考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毛泽东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当国家有需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奔赴前线,将个人的安危放在一边,置之不顾。
毛岸英的牺牲,对毛泽东而言是难以磨灭的伤痛,当有人提议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安葬时,毛泽东断然拒绝了,他认为,牺牲的战士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不应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就特殊对待,谁家的孩子不是父母生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公私分明的态度,更体现了一位父亲深沉的爱国之心。
毛泽东到了晚年,一直小心保存着毛岸英留下的东西,那件颜色发黄的旧衬衫,还有几件很平常的衣服,都寄托着他对儿子的深深怀念,他平时不太说起毛岸英,但是每次看见这些遗物,就会长时间地沉默,陷入回忆之中,这些东西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物品,更是儿子生命的象征,寄托着一位父亲无尽的思念和无法言说的伤痛。
大家工作久了,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尽量不在那个人面前说起毛岸英的名字,虽然谁也不明说,但彼此心里都清楚,这件事是他内心深处最脆弱、最痛苦的一块地方,提起来就等于揭他的伤疤。
毛泽东和儿子毛岸英,都在各自奋斗的年代,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把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化作了对祖国的大爱,共同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英雄故事,毛岸英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书写了他对“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这个问题的无悔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