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黄维妻子蔡若曙知道黄维还活着时,从台湾回到上海定居,目的是等着黄维出狱,一家人团

黄维妻子蔡若曙知道黄维还活着时,从台湾回到上海定居,目的是等着黄维出狱,一家人团聚。然而由于黄维的顽固,这一等就是27年,蔡若曙母子也受尽折磨。然而黄维出狱,一家人团聚后,仅一年,蔡若曙就投河自尽,这是怎么回事呢?

黄慧南出生于1948年,她出生不久,父亲黄维就在淮海战场上做了俘虏,母亲抱着她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后来母亲打听到黄维还活着时,冒着风险举家离开台湾,到上海定居,为的就是能和丈夫近一点。

不过出于对子女的爱护之心,蔡若曙不希望黄慧南因为黄维的原因遭受歧视,因此从不在她面前提到黄维,再加上姨父黄崇武和姨妈蔡维琴一直对黄慧南视如己出,因此黄慧南便称黄崇武为“爸爸”,蔡维琴为“妈妈”,称蔡若曙为“姆妈”,哪怕上学后,在填父母关系时,她也一直填的是黄崇武和蔡维琴。

直到初三那年,黄慧南才得知自己居然是战犯的女儿。

原来,黄慧南多次递交入团申请,却迟迟没有批准。按说黄慧南不光成绩优秀,且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完全符合入团要求,可是一批又一批的同学都成为了共青团员,唯有她始终没能通过,后来她才得知,她之所以入不了团,就因为她有个战犯父亲。

不光入不了团,黄慧南想读重点高中的愿望也差点成了泡影。

原本品学兼优的黄慧南想报考复旦大学附中,可校长看了她的档案后不敢接收,后来还是她的班主任帮她奔走,才让她入了另一所重点高中——北郊中学。

没有得到过父爱,还受到连累,再加黄维在功德林里迟迟不肯接受改造,导致母亲为他担惊受怕,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患上了精神病,这些无不让黄慧南对父亲很不满。

然而让黄慧南没想到的是,当她表示不想见父亲的时候,学校竟然没有商量余地地表示,这是政治任务,必须见。

那是1965年,黄慧南正在上课时,被教导主任喊了出去,随后教导主任通知她,她的父亲正在锦江饭店等她。和父亲见面?黄慧南不乐意地表示不去,但教导主任却说,这是组织交给你的政治任务,你必须完成。

在黄崇武的陪同下,黄慧南硬着头皮去了锦江饭店,她听说父亲曾在淮海战场上使用毒气,因此想象父亲是个面目狰狞的杀人大魔头,结果在看到父亲时,却发现这只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并且她还发现父亲对她的情况非常了解,无疑这是母亲经常写信的功劳。

黄慧南高中毕业面临分配问题的时候,由于蔡若曙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了离不开人的地步,因此黄慧南希望能留在上海照顾母亲,但工宣队却坚持认为,家庭出身不好的都照顾不过来,为什么要先去照顾反革命子女?反革命子女就应该分配到最艰苦最偏远的农村去接受农村再教育。

正好也赶上了“上山下乡”运动,于是黄慧南希望能到离上海近一点的农村去插队,虽然老师们都替黄慧南说情,但工宣队还是将她下放到了数千里之外的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太阳公社。

当时的环境非常艰苦,由于没有地方安置知青,黄慧南和一众女知青只能和牛群挤在又湿又冷,四面透风的牛棚里,好不容易在1年后,才在村民的帮助下,知青们才盖起了一幢土坯房,这才算解决了住宿问题,但环境仍然恶劣。

吃水要从很远的河喧肩挑手提,吃饭由于粮食匮乏,只能吃玉米饼和白菜,根本见不着荤腥,每天繁重的劳动量几乎压垮了黄慧南,而她的身体由于营养不良,再加上体力透支,患上了各种疾病,发病的时候常常痛得满地打滚,好几次昏死过去。

1973年,黄慧南得知中央出了一个关于知青重病,可以出具病重证明退回原籍的政策,于是她便到医院做检查,医生也明确告诉她,像她这种身体条件,已经不适合留在农村,完全符合病退要求。然而当她向上海知青办提交了重病证明后,却被告知像她这种出身,永远只能排在最后。

1975年,黄慧南终于迎来了转机。

那天,公社领导通知黄慧南赶紧去北京,并告诉她,她父亲已经获得特赦,正在北京前门饭店等着和家属团聚。

和10年前被通知见父亲不同的是,在经历了10年的波折后,黄慧南反而对父亲不再像从前那么怨恨了,她用东拼西凑的钱买了火车票,在途经吉林的时候,吉林铁路局的领导还招待她吃了一顿饭,并高兴地对她说,你父亲出来了,你的问题也就能解决了。

在北京和父亲见面时,黄慧南已经27岁了,在这27年里,她一共见了父亲两次,母亲望着他们父女团聚,激动地说,这下好了,你爸终于回来了,我也能放心了。母亲的话,黄慧南最能理解,她深知在这27年里,母亲为了父亲操碎了心,精神压力也濒临崩溃,现在父亲出来了,母亲的病也应该好了。

然而让黄慧南没想到的是,一家人团聚不到1年,母亲竟投河自尽,父亲因承受不住打击大病一场,好在有黄慧南的悉心照顾,这才让父亲转危为安。

黄慧南一直以为父亲干的都是对不起人民和党的坏事,因此她内心很自卑,直到她受邀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及作为抗战将领后代受邀在天安门观摩大阅兵并替父亲领到抗日纪念章时,她才发现原来父亲做的很多事都获得了国家的认可,而这也终于让她放下了思想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