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误判了中国,但是同样的中国很多人在误判特朗普,尤其是在美国媒体对特朗普的报道方面有严重的误导性。 美国媒体对特朗普的批评声势浩大,“政治狂人”、“政策破坏者”之类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但这些报道背后,隐藏着明显的党派偏向。 数据显示,美国八家主要媒体里,超过七成的核心编辑人员明确支持民主党。他们对特朗普的政策负面评价特别多,营造出一种非常片面的信息环境,让人难以全面了解真实情况。 “反特叙事”漂洋过海后,也让一些中国媒体产生了误判,未能充分认识到特朗普留下的政治影响根深蒂固,以及他对中美关系产生的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虽然很多人没注意到,但特朗普政府其实一直在默默地高效运作,改变着美国。比如,联邦政府部门的人事调整中,许多负责“多元化、公平和包容”事务的职位,都换成了思想更保守的人。 在移民问题上,驱逐非法移民的人数达到了近二十年来的最高峰,相关的行政命令也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认可。 全球战略方面,特朗普政府利用“关税外交”,迫使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得不跟美国谈判,像墨西哥、越南这些国家,为了避免被征收高额关税,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供应链布局。 中东地区签署的“亚伯拉罕协议2.0”,实际上大大改变了该地区的势力分布。这些成果虽然经常被主要媒体忽略,但却是特朗普积累政治资本的关键。 不管特朗普之后是否会再次出现,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了无法轻易改变的一部分。 他当初设立的那些关税壁垒,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拜登政府做出的调整力度很小,效果并不明显。针对华为等中国科技公司的限制还在不断加强,美国仍然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全面的打压和遏制。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政府首次提出中美竞争是两种不同文明的对抗,这种说法得到了民主党和共和党双方的认可,并反映在了像《2024年竞争法案》这样的两党共同支持的法案中。 在美国,“中国威胁论”越来越被广泛接受,这意味着无论谁当总统,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几乎成了政治上的默认选择。 特朗普政府时期建立的关税壁垒、技术封锁和联合盟友的策略,如今已经变成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基本盘”,这些措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特朗普个人的执政时期。 面对复杂的局面,中国需要更冷静、更透彻的观察。一方面要看到特朗普的民粹主义给美国社会带来的裂痕,也要承认他的政策确实有落实能力。 更重要的是,别只盯着“特朗普和拜登谁上台”,要意识到美国对中国的策略转变是长期性的,不是换个总统就能解决的。 不要总听西方媒体怎么说,关键是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来源,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才能真正了解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特朗普的出现,反映了美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他卸任后,其政策和理念仍将长期作用于中美关系。 面对复杂和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国应该怎样才能理清头绪,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这才是当下最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