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毛主席纪念馆的评价:建是不妥当的,但也不赞成拆掉。 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采访时,谈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画像及毛主席纪念堂的问题。 当法拉奇询问毛主席画像是否会永挂时,邓小平坚定地回答:“会永远挂下去。” 邓小平接着提到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立,实际上是违背了毛主席的个人意愿。 毛主席在生前曾多次表态,反对铺张浪费。 邓小平回忆起1956年毛主席提议所有人死后都应火化,不留遗体。 毛主席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字,随后许多领导人也纷纷签名支持这项改革。 周恩来也对这一提案非常支持。 毛主席从1911年就参与了辛亥革命。 即使是在长征途中,毛主席也始终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他亲自带领部队跋山涉水,遭遇敌机空袭时,常常是险象环生。 在1965年,毛主席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会谈时,他讲述了战场上的几次惊险经历,其中有一次他身边的卫士在敌机轰炸中丧命,鲜血溅到他身上。 毛主席坦言,自己早已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毛主席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态度。 1963年,毛主席谈到自己的身后事时,表示自己死后愿将骨灰撒入长江,成为江水的一部分。 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韶山,特意前往探望父母的坟墓。 由于多年未归,他一时未能找到父母的墓地,他在一片低矮的坟茔前停下。 那座坟墓没有任何祭品,他随手摘下几根松枝,摆在墓前,随后恭敬地行了三个躬。 尽管工作人员建议修缮墓地,毛泽东却摇了摇头,表示不必修复。 与杨开慧的墓地情况不同,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的字句,并为她的墓地捐赠了30块银元,资助板仓人民修葺墓碑。 1950年,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回湖南探望杨开慧的墓地时,发现墓地已经破败不堪。 经过请求,湖南省委同意了对墓地的修缮,并获毛泽东批准,简单修整后,仅花费了80元。 当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毛泽东拒绝了将其遗体带回北京安葬的建议,认为青山处处埋忠骨。 1976年,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 消息传来,华国锋等政治局成员迅速采取行动,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小组来处理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 这个小组由16名专家组成。 保鲜和防腐工作被迅速安排。 医疗小组的负责人之一徐静回忆称,她和两位同行专家在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迅速赶到中南海。 进入毛主席卧室后,工作人员将主席遗体覆盖上毛巾被,室内的光线昏暗,温度较低。 她仔细检查了毛主席的遗体。 接着,徐静和她的团队便着手准备所需的器材与药品。 专家小组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展开了全面的防腐工作。 最终,毛主席遗体被保存得如同生前一般,皮肤颜色保持自然,容貌几乎没有变化。 专门的化妆师与理发师也为遗体进行了整理。 水晶棺的制作成为了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专门负责这一工作的“九办”召开了会议。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水晶棺虽难制作,但必须完美完成。 水晶棺的制作要求严格,首先外形要庄重雄伟,同时又要确保透光性清晰。 其次,材料的选取也至关重要,水晶必须坚固结实,具有良好的隔温隔湿功能,且必须是纯净无瑕的高质量水晶。 11月,第一个作为实验用的光学玻璃水晶棺完成。 技术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测试。 随后的几个月里,北京玻璃总厂的工人们连续制造出了两个改进版的光学玻璃水晶棺,成功解决了之前的难题,并在质量上做得更好。 同时,水晶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进入1977年,水晶棺的制作工作接近尾声。 8月18日,水晶棺终于完成,并在精心组织下,车队护卫下,运至毛主席纪念堂南门口。 1976年10月8日,党中央正式决定在北京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用于安放毛主席的遗体。 经过多轮讨论,设计组最终提出,将纪念堂建设在天安门广场上。 设计师们经过多次方案调整,最终确定了纪念堂的外观设计。 1976年,毛主席纪念堂建设正式启动,中央成立了专门的工程指挥部,李瑞环担任总指挥。 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队的工人们,迅速投入到了这一艰巨的建设任务中,经过了六个月的努力,毛主席纪念堂顺利竣工。 纪念堂的匾额是由时任国家领导人华国锋亲自题写。 1977年9月9日,纪念堂的落成典礼隆重举行。 参考文献:[1]陈志明.壮歌长留天地间——学习毛主席诗词三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7(1):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