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几个冷知识: 1. 黄旭华的手机号码中有四位数是5209,他选择这个号码是因为5209代表“我爱‘09’”,而“09”是核潜艇的代号,他这一辈子都与核潜艇紧密相连。 2. 黄旭华为了核潜艇事业,曾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时刚三十出头,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 3. 黄旭华在核潜艇研制中使用算盘计算大量数据,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的取得,都是通过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来的。 黄旭华原本计划继承父母的医术,走上医生之路。 那时,父母在当地享有盛誉,以医术救人。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让黄旭华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弱势。 他从学医转向了工科。 1954年,黄旭华在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猎潜艇的设计与制造。 1960年代初。中国决定研发核潜艇。 黄旭华接到了一个神秘的召集令,被秘密调往北京参与核潜艇项目。 在中美苏争霸的背景下,研发一艘属于自己的核潜艇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黄旭华与团队成员几乎完全与外界隔绝。 团队成员在完成研发任务时不得与家人联系,只有通过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才有机会与外界沟通。 黄旭华的研究小组被安排在黄海与东海的某些小岛上,这些地方远离人口密集区,环境恶劣,物资匮乏。 在这些艰苦条件下,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凭借手工计算和几只儿童玩具核潜艇模型,逐步确定了核潜艇的核心技术参数。 那时候,尽管没有电脑和现代化的工具,黄旭华的团队凭借算盘和计算尺,逐个数据进行推算。 核潜艇不仅是水下作战平台,还需要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多个学科的技术。 这意味着,除了理论上的设计和方案,更多的是实际操作中的各种技术攻关。 中国刚刚起步,科技力量非常薄弱,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经验和技术支持。 1988年,中国即将研制出新型号的核潜艇,进行最终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关乎潜艇是否能够承受海洋的巨大压力。 海洋压力极大,任何一个技术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灾难。 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曾在类似试验中不幸沉没,所有艇员无一生还。 为了鼓励和安抚艇员,黄旭华亲自参与了深潜试验的全过程。 即便在艇员们表现出担忧情绪时,他也坚决表态跟战士们一起下去。 潜艇逐渐下潜,从50米、10米、5米,一直到极限的300米。 随着潜艇越来越深,艇身的焊接点和管道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咔咔”声。 即便如此,黄旭华依然指挥技术人员记录数据。 最终,深潜试验成功完成。 黄旭华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亲自下水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 1970年,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下水。 1974年,这艘核潜艇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尽管核潜艇项目的成功对国家意义重大,但黄旭华并没有因此而扬名立万。 事实上,几十年来,他几乎从未公开露面,甚至连家人也无法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内容。 直到1980年代,他才偶尔向亲友透露一些信息,但始终未能与家人团聚。 1957年春节时,黄旭华回家探亲,母亲曾请求他以后多回家看看。 然而,由于工作繁忙和保密要求,黄旭华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30年未曾回家。 在这期间,母亲和父亲多次写信问他在北京做什么工作,但黄旭华始终未作回应。 每逢过年,他都寄去一些钱款表达自己的心意,但父亲反而将它退回给他。 此后,父亲因为病重到北京治疗,却在黄旭华回信之前去世。 直到1987年,通过一篇报道,黄旭华的身份才终于曝光。 1986年,当黄旭华回到老家时,面对母亲,泪如雨下。 直到2014年,黄旭华在92岁时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 他也因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黄旭华的一生是艰苦的。 多年来,他始终处于保密的阴影中,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牺牲。 直到2017年,黄旭华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总书记亲自搀扶他坐到自己身边,表达了对这位“民族脊梁”的敬意。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参考文献:[1]袁和平.蓝鲸蹈海真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黄旭华[J].中国军转民,2024(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