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魏延,是河南义阳人,少年时以勇力威猛闻称雄乡里。 魏延,字文长,荆州南阳郡平氏县人。提起这位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许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与杨仪的冲突,以及最终被马岱追杀的悲剧结局。然而,若要真正理解这位将领的一生,我们需要回溯到他年少时的荆州北部大郡。 少年的魏延生长在南阳的乡野之间,自小便以勇力过人、胆识超群而在乡里闻名。那时的他,或许还不曾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蜀汉的重要栋梁。据史料记载,大约在赤壁之战前后,魏延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部曲,显示出他早年就具备了组织和领导能力。不过,关于他是否曾为荆州牧刘表效力,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魏延生涯中的重大转折发生在他斩杀自己的旧主韩玄,转而投奔刘备的时候。这一举动虽然帮助他找到了一位赏识他才能的明主,却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古代,"背君弑主"被视为罪大恶极之事,这也是诸葛亮后来对魏延心存疑虑的原因之一。 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当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时,魏延便带着自己的部曲随同刘备北上,抵抗汉中的张鲁,并驻守葭萌关。一年后,刘备与刘璋决裂,起兵攻打成都。在这场夺取蜀地的战役中,魏延与卓膺、黄忠一起占据涪城,之后又多次击败刘璋派出的精锐部队。正是凭借这些战功,魏延从一个普通将领晋升为牙门将军,成为了刘备身边的亲信将领。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再次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为刘备最终一统蜀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成就为他日后的高升奠定了基础。 然而,真正让魏延声名鹊起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取汉中后的一次出人意料的提拔。当时,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张飞本人都认为汉中太守的位置应当由张飞担任。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兼领汉中太守,并将他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 这一决定在全军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为了安抚众人,刘备特意举行了一场大会。会上,刘备问魏延:"委你这个重任,你打算怎么做?"魏延朗声回答:"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这番豪迈的宣言让刘备十分满意,也为魏延赢得了群臣的赞赏。 魏延的故事从北伐之路开始转向了悲剧。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一场关于军事策略的争论揭示了魏延与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性格。在军前会议上,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请求率领精兵五千,从子午谷直取长安,因为他断定长安守将夏侯楙必定会弃城逃走。这一计策若成功,将为蜀汉赢得极大战略优势。然而,一向谨慎的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冒险,最终没有采纳。 这次被拒绝的奇谋,成为魏延心中长久的遗憾,也是他与诸葛亮之间微妙裂痕的开始。尽管如此,魏延的军事才能依然在随后的战场上得到充分展现。建兴八年(230年),当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中时,魏延率领一支偏师深入羌中。在阳溪一带,他遭遇了曹魏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的大军,不畏强敌,与之决战并大获全胜。这次胜利使他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获得假节、晋爵南郑侯的荣誉。 建兴九年(231年),在第四次北伐中,魏延与高翔、吴班一起,在卤城之战中大败司马懿的主力军,斩获敌军三千人的头颅,再次证明了他卓越的战场能力。然而,战场上的辉煌与军中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魏延与蜀汉长史杨仪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多次拿刀威胁要杀杨仪。这种严重的冲突使诸葛亮常常忧心忡忡,尽管他爱惜两人的才能,却无法彻底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建兴十二年(234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向悲剧。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不幸的是,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临终前,他召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安排了撤军的计划,并留下了应对魏延可能反叛的预案:"我死后,你们要按照我安排的顺序撤退。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抗命,诸军自退。魏延若反,则以马岱杀之。"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秘不发丧,开始按计划撤军。费祎被派去试探魏延的态度,后者傲慢地回答:"丞相虽亡,我还健在,怎能因一人之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何等人,怎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之将呢?"这番话彻底暴露了魏延内心的不满与傲慢。 魏延得知大军开始撤退,大怒之下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过之处烧绝阁道,甚至上表刘禅称杨仪谋反。双方的矛盾终于走向不可调和的对抗。当魏延率军在南谷口与杨仪的大军对峙时,王平对魏延的先头部队喊道:"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这一质问使魏延的部众纷纷离心,只剩他和几个亲信逃往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