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手稿,意外重见天日,竟牵出一桩令人动容的往事……2024年,南京一女子在废品站无意中发现一批被遗弃的旧稿纸,不忍丢弃的她以60元的价格将其买下。谁料,神通广大的网友竟然成功知晓了科学家身份! 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是笼罩在中国农村的一大阴影,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年轻的王锐亲身经历了这场浩劫,她意识到必须用科学知识来战胜疾病。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非常艰苦,物资十分匮乏,很多旧观念也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王锐仍然她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个充满挑战的道路。她和团队成员就挤在一间漏雨的简陋实验室里,每天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实验,默默耕耘,努力攻克难关。 面对接连不断的挫折,她没有气馁,反而变得更加执着。1963年的实验笔记里,详细记录着她对药物配方孜孜不倦的改良,小白鼠的存活数量一点点地增加;1978年的新闻报道,则见证了她研发的口服剂成功治愈上千名病患的好消息。 王锐的科研生涯,就像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每一页都充满了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经过长久的努力,治疗血吸虫的吡喹酮成功研发了出来,它的出现已经帮助了无数患者摆脱病痛。王锐因此获得了江苏省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的这项研究成果也被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时间的消磨让王锐慢慢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大众关注,这位曾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了很多的科学家,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更让人惋惜的是,她去世之后,那些非常宝贵的手稿,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竟然被当成废品处理了。 时间来到了2024年,熙熙攘攘的南京菜市场边,冯桂芳偶然发现了这批旧书和手稿。“血吸虫病”、“吡喹酮”,这些字眼瞬间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记忆,那是家乡曾经深受血吸虫病折磨的痛苦过往。仅仅花费60元,她便买下了这堆不起眼的旧物。 冯桂芳上传照片到网上后,一下子成了热门话题。网友们迅速查明了王锐的真实身份,她的经历也被重新翻了出来。大家这才意识到,原来有这样一位被遗忘的科学家,纷纷敬佩她的无私奉献。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冯桂芳决定把手稿免费捐赠给武进区档案馆。 信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