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陆小曼去世。翁香光前来料理后事,见四下无人,她讥讽道:“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早年留学日本,曾任职国民政府财政司司长,并创办中华储蓄银行。 母亲吴曼华则来自官宦家庭。 陆小曼从小被宠爱,生活中享有极高的物质待遇。 她的生活中,丫鬟和厨师的待遇堪比上流社会的人士,衣着讲究。 这让她养成了挥霍无度的习惯。 陆小曼于十五岁时进入北京圣心学堂,这所由法国人创办的贵族学校接纳了不少外国学生,并且仅限于一些政界高层的子女。 她在这所学校接受了全方位的教育,课程包括英文、法文、钢琴、舞蹈、油画及礼仪等。 陆小曼不仅迅速掌握了两种外语,还精通钢琴和绘画。 有一次,学校的外宾参观时,陆小曼创作的一幅油画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甚至以200法郎购买了这幅作品作为学校的捐赠款。 在她的外交翻译生涯中,陆小曼表现得机智且富有爱国情怀。 在一次外交活动中,她巧妙回应法国将军的奚落,令对方哑口无言。 她与王赓的婚姻是她人生的一大转折。 王赓,年长她8岁,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学识和武艺双全。 曾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并获得西点军校的学位。 回国后,迅速成为军官。 然而,陆小曼似乎对这段婚姻并无太多的情感依附。 即使怀孕,她仍毅然决然地选择与王赓离婚,并且甚至去德国堕胎。 此后,陆小曼遇到了徐志摩。 尽管两人并非一见钟情,但徐志摩的幽默风趣和诗人气质很快赢得了陆小曼的心。 离婚后,徐志摩急切地迎娶陆小曼。 初时两人定居上海,徐志摩为妻子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条件,但陆小曼挥霍无度的习惯使得夫妻关系逐渐紧张。 更糟糕的是,陆小曼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为了妻子的健康,徐志摩拜访了许多医生,但始终未能见到明显效果。 直到遇到翁瑞午,这位出身名门的医生通过一番治疗让陆小曼的症状有所缓解。 翁瑞午的才艺广泛,曾学习中医,也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 翁瑞午也与陆小曼在艺术上有了深厚的交流。 两人接触增多,陆小曼逐渐对翁瑞午产生了依赖,而翁瑞午也在精神上给予了她安慰。 最终,这段关系超越了朋友的范畴。 然而,徐志摩对他们之间的流言蜚语毫无察觉。 他认为翁瑞午的出现有助于妻子的身体恢复,因此未曾怀疑过两人的关系。 1931年,徐志摩乘坐张学良的专机返回上海,然而刚踏入家门,他便发现妻子陆小曼正在床上吸食鸦片。 两人爆发了争执。 愤怒之下,陆小曼将烟枪扔向徐志摩,导致他的眼镜被击碎。 徐志摩没有做任何停留,便摔门离开,前往北京参加林徽因的演讲。 他搭乘飞机从上海飞往北京,但在经过济南时,飞机撞山坠毁,机上所有人不幸罹难。 陆小曼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痛哭失声,随后几年,她一直致力于整理徐志摩的遗作。 1938年,她与翁瑞午正式同居,尽管没有结婚,但翁瑞午承担了她所有的开销。 两人同居后,翁瑞午的原配以及徐志摩的父母都对陆小曼产生了不满,徐家的资助被取消,胡适提出愿意代替徐志摩照顾她,但陆小曼坚决拒绝。 翁瑞午为陆小曼维持奢侈的生活方式,甚至将家中的字画出售。 他不得不压缩原配和孩子的生活开支。 陆小曼则始终坚持与翁瑞午不结婚,并且要求他不能离婚。 1952年,翁瑞午的原配陈明榴去世。 她的女儿翁香光在得知母亲去世后,愤怒地去质问翁瑞午为何让母亲离婚。 尽管翁瑞午感到愧疚,但他依然选择继续与陆小曼同居。 1960年,翁瑞午因病去世,临终时,他最为担心的是独自一人的陆小曼,嘱托子女照顾她。 翁瑞午去世后,翁香光承担起照顾陆小曼的责任。 1965年,陆小曼因病去世,她的遗体被火化后,徐家和翁家都拒绝接受她的骨灰,连陆家人也不愿意让她的骨灰安葬在祖坟。 最终,陆小曼的堂侄、堂侄女为她寻找了一片安葬之地。 她的墓碑上没有刻上徐志摩之妻或翁瑞午的名字,只有“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八个字。 参考文献:[1]恽甫铭.一生半累烟云中——画家陆小曼[J].书与画,2024(8):72-76F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