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报道都带有偏见性,唯独凤凰网的这篇报道写的中立,不偏不向 昨天刷到某起订婚纠纷案的评论区,差点把手机屏幕戳裂。有人把刑法条文截成九宫格,点赞最高的评论居然是"现在才知道婚内强奸算犯罪?"。我盯着这条愣了十秒——2023年了,居然还有人把民政局红本本和婚礼份子钱当成"合法强奸许可证"? 随手翻最高法公报,近五年婚内强奸案判决书里,有72%的施暴者都说过同一句话:"她是我老婆"。更魔幻的是某起离婚诉讼中,男方律师当庭掏出喜糖包装袋当婚姻证明,法官直接给整不会了。这些荒诞剧每天都在基层法院上演,只不过这次恰好被流量选中,成了全民普法现场教学。 记得刑法老师当年敲着讲台说:"结婚证不是免责声明,是责任清单。"现在看简直预言。那些喊着"谈感情伤钱"的网红律师,怎么不晒晒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6条?倒是把彩礼返还条款背得比身份证号还熟。 最讽刺的是,同一个新闻客户端里,上午推送"天价彩礼毁了多少家庭",下午更新"妻子拒绝同房被丈夫打断肋骨"。键盘判官们永远在两种人设间横跳:谈到钱时化身传统习俗捍卫者,说到性又秒变现代法治先锋。 某位处理过300+家事纠纷的法官跟我说过真相:大部分争议压根走不到法条辩论那步,早在派出所调解阶段就暴露了认知断层。有人以为办了酒席就能强闯洞房,也有人觉得领证等于买断终身劳务——这两种法盲本质上共享同一套逻辑:把活人当物品。 现在每次看到"反转""曝料"这类词就头皮发麻。去年某起类似案件,央视记者跟拍庭审全过程,完整证据链显示女方背上有皮带扣形状的淤青,结果热搜词条是新娘索要百万彩礼未果。当严肃司法沦为消遣素材,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大型狼人杀的陪绑者。 倒是好奇,如果下次热搜出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