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的草原上风依旧凛冽,一对夫妻站在破旧的蒙古包前,望着怀中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婴儿,满心无奈与纠结。家中一贫如洗,几口人糊口都成问题,实在养不起这个刚出生的小生命。思来想去,他们想起村里那位刚丧子的贫农董栋小,心一横,连夜抱着孩子敲响了董家的门。 “这孩子你要吗?我们实在是没能力养了。”夫妻二人满脸愧疚,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彼时的董栋小,正沉浸在痛失爱子的巨大悲痛中,整个人浑浑噩噩,生活的希望似乎也随着儿子的离去一同熄灭。听到这话,他黯淡的眼睛瞬间有了光亮,颤抖着双手接过孩子,激动得语无伦次:“我要!我要!” 仿佛抓住了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董栋小给孩子取名董永在,寓意着这个孩子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可养育孩子谈何容易,董栋小家徒四壁,为了让小永在喝上一口奶,他狠下心卖掉了家中唯一值钱的耕牛,又四处借钱请了奶妈。此后,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去工地搬砖、去牧场帮工,只要能挣到钱,再苦再累的活儿他都肯干。哪怕累得直不起腰,只要回到家看到小永在的笑脸,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日子一天天过去,董永在到了上学的年纪,他深知父亲的不易,学习格外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奖状贴满了家中破旧的墙壁,那是他对父亲最好的回报。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董永在16岁那年,董栋小因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病倒在了床上。看着虚弱的父亲,董永在心如刀绞,甚至萌生了退学照顾父亲的念头。但董栋小坚决不同意,他拉着儿子的手,虚弱却坚定地说:“儿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你一定要好好上学,别像爹一样一辈子受苦。 在父亲的坚持下,董永在返回了校园,更加努力学习。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获得了保送内蒙古大学的资格,并且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选择了学费全免的专业。大学期间,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还经常给父亲寄钱,让父亲照顾好自己。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2019年,距离董永在被收养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此时的董永在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上校军官,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而董栋小却已白发苍苍,身体大不如前,走路都颤颤巍巍。董永在看着老父亲,心中满是心疼与感恩,他做了一个决定——带着父亲一起生活,走到哪里就把父亲带到哪里。 为了方便照顾父亲,董永在向上级领导提出申请,言辞恳切地讲述了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如今的状况,希望能得到领导的批准。领导被他的孝心深深打动,特事特办,同意了他的请求。从那以后,董永在无论出差还是工作调动,身边总有父亲的身影。他细心地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陪父亲聊天散步,带父亲去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次,董永在带着父亲去海边看日出,父子俩坐在沙滩上,看着天边泛起的第一缕曙光,董栋小的眼眶渐渐湿润了。他想起40年前那个寒冷的夜晚,自己接过孩子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他轻声说:“永在,没想到当初收养你,能有今天这样的福气。” 董永在紧紧握住父亲的手,深情地说:“爸,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您是我最亲的人,以后我要一直陪着您。 海风轻轻吹过,吹起父子俩的衣角,温暖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这份跨越血缘的亲情,历经40年的风雨洗礼,愈发深厚、珍贵,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也让人们看到了爱与感恩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