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北京,女子和丈夫离婚后,法院判孩子归丈夫抚养,她每月支付5000元抚养费。但女子没有按时支付,拖欠了85000元。多次索要无果后,男子申请了强制执行。谁知,执行过程中,女子玩起了幺蛾子,每次只给他转账250元,还附带辱骂和诅咒的话,男子觉得被侮辱,没有收款,再次找到法院,法院的处理让人解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起案件的主人公是闻先生和他的前妻加女士,三年前,这对曾经的高学历夫妻因感情破裂而走向了离婚的道路,按照法院判决,6岁的儿子由闻先生抚养,而加女士则需每月支付5000元抚养费。 可事与愿违,加女士没有按时履行抚养义务,拖欠的抚养费累计已达到85000元,面对闻先生几次的索要,加女士不仅拖延不还,还采取了极端的手段进行“恶性”支付。 她每次通过支付宝转账250元,并在备注栏中写上侮辱性言辞——拿去买纸钱,祝你全家早登极乐,这种明显带有恶意的行为,不仅在道德上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应,也让闻先生在心理上感到极大的侮辱和痛苦,无奈之下,闻先生最终选择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介入后,经过一系列法律程序,最终对加女士采取了强制执行措施,她的银行账户和支付宝余额被冻结,个人信用记录被列入失信名单,甚至她所在的投行也收到了司法建议函。 这些措施迅速产生了效果。第二天,加女士就带着现金前往法院,表示愿意补缴欠款,并支付1万元罚款,她的态度与行为发生了180度转变,然而这时,早已伤害过她前夫的恶行依然让公众愤慨不已。 从这起案件可以看出,家庭暴力、经济暴力等行为,往往不仅限于肢体的伤害,精神层面的摧残同样让受害者饱受痛苦,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司法不仅仅是对物质损失的补偿,更应当承担起道德和心理上的修复功能。 加女士的行为显然触及了法律的底线,不仅对前夫闻先生进行了精神上的侮辱,还通过无意义的小额转账来敷衍法律判决,这种做法直接挑战了法律对于履行抚养义务的强制性,同时也表明了个人道德底线的崩塌。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的判决不仅是对闻先生权益的保护,更是对加女士行为的应有惩罚,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判决带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首度对恶意履行行为进行认定,并且通过冻结账户、公示失信信息以及向用人单位发出司法建议,迫使加女士迅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这一举措不仅有力地保护了闻先生和孩子的合法权益,也为社会树立了一个标杆,提醒人们在法律面前无论身份如何,任何人都不应漠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这个案件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处理离婚抚养费问题时,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虽然抚养费的支付义务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但在现实中,许多离婚女性因为经济压力或者情感原因,选择了逃避甚至恶意拖欠抚养费。 而在高收入阶层,类似加女士这样的行为尤其引人关注,她的做法不仅没有履行作为母亲的责任,反而通过社交平台炫耀奢侈品、度假生活等,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她不履行义务的反感。 这起案件的胜诉,也给了广大家长,尤其是父亲们一定的安慰和信心,它表明,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抚养权和抚养费不仅是法律的约定,更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个人感情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孩子的利益和成长应当始终被放在首位,因此,无论是在离婚时,还是在后续的抚养过程中,父母都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履行他们的义务,而不是通过“行为艺术”或其他手段逃避。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女子拖欠8.5万元抚养费,向前夫发数百个250元红包被罚1万》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