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迁都北京的弊端:
一、北方生产力不及南方,而北京作为一国之都人口众多,要耗费大量的物资。而这些物资很多都要从南方通过漕运运来,路途上有风险,路上的消耗也较多,造成了较大的浪费。而且一旦漕运被截断,北京就会物资供应困难,陷入恐慌之中。
二、迁都北京之后,和江南两广云贵川藏等地距离遥远,控制力度减弱。所以明朝中后期,云贵两广等地经常发生农民起义以及少数民族的叛乱。广西大藤峡的战乱以及明末播州的杨应龙奢崇明之乱即是典型例子。
三、迁都北京后,明朝国力强盛时还好,可以保持对北方蒙古族辽东女真族的压力,免得他们势力过分膨胀。但一旦出现变故或国势弱时,北京就会被胡人包围,陷入危险当中。都城距离战场太近,一旦有个闪失,敌人就会立即打到城下,这对于朝廷的威望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历史上明朝皇帝的脸,就多次被按到地上来回摩擦!一国之都屡被围攻,不可避免的让国人对王朝的前途产生忧虑,心中也蒙上一丝阴影:国都屡被围攻,不祥之兆啊!
四、边防军队均衡被打破。北平原本是抵抗、进攻北方和关外势力的一个重要战略城池。在成为大明都城后,势必就会将原本均衡布置边防的军队向北平集结收缩破坏九边防御,长城以外无法形成战线,失去战略纵深。首都决不能被攻破,否则就有覆国之危。为了拱卫京城北京,北京周围必须部署20万大军,这些军队由边军集合就会削弱九边防御,又南方调来又会使得南方空虚,北方负担过重,消耗国力。
五、供养北京的庞大人口会造成一个庞大的漕运集团,财政负担严重,明清两代都受累于此,想要改革就会出来"奈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声音抵制,中央投鼠忌器。
六、总之,朱棣迁都北京不是为了天子守国门,而是宣布自己是大元的继承者,政治意味浓厚,随便避开自己根基弱的南方。明朝初年在长城外有一道卫所防线,后来这道卫所防线被文官认为耗费太多,撤销了,然后北京才真正成为前线,后世人传来传去就成了天子守国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