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分享一个普通人容易犯的认知错误。 娘家有个孩子读初二的妈妈,经人指点找到我,辅

分享一个普通人容易犯的认知错误。 娘家有个孩子读初二的妈妈,经人指点找到我,辅导一节数学后,发现问题多多。而提分需要时间 ,还要考虑明年中考,兼顾其他学科的学习,建议他们回家跟孩子爸爸商量一下,再决定。 我的话外之意是综合评估一下孩子的成绩,如果只有一、两门学科差,父母和孩子都努力一下,还有希望。如果整体太差,就考虑其他途径,别浪费钱和精力。 第二天一家三口都来了,表示愿意冲刺一下。我们一起针对性制定了规划和目标。临走时,妈妈说:哎,你做补习也挺辛苦,看你曾经一头乌发、当年那么年轻漂亮,现在头发少了,人也老了。说完,她把自己拉进来也埋汰了几句。 我明白她想表达什么,她在共情我,用对待亲人那样的关心、体贴还有心疼。她的本意是拉近距离,而我听到的却尽是“实话”。之所以打引号,又得回到她的本意:她在说好听的话。 这种类似的事春节期间也发生过一次。 正月初四请娘家哥哥一家人到饭馆吃饭,碰巧嫂子的二姐夫两口子在,顺便邀请他们。 酒席间客套时,嫂子二姐说:哎呀,几年不见,还是老了些,还是有两个孩子拖累辛苦了啊。说完,满是心疼的样子。 我尬住了。说实在,人正常老去是自然规律,并且心里自我掂量过,我跟同年人一样的状态,并没有她说的那样糟糕。况且,我跟嫂子二姐只见过几次面,算点头之交。这些话,是贬损我呢,还是提醒我过得不好。 但在这样的场合,她的本意肯定是拣好听的话在说。只是这样看似贴心的交流,听了觉得怪异,但说不出所以然来。 直到这次又出现相同的场景,我猛然悟道,这就是家乡人的表达方式:把你当亲人一样的关心,这是他们认为最能瞬间拉近彼此距离跟你同仇敌忾对抗生活磨难的话。他们想借此帮你诅咒生活残酷,同情活着的不易。 但是,我不需要。可以说任何人都不需要。 人生实苦,不需要再多一个祥林嫂告诉我。 你所有替我痛恨的一切,都不及我每天面对生活所承受的半分,况且,是我在面对,不是你撕开让我再次看到的伤疤。 这种话可以说,但是分情况。一是,我们双方很熟悉,在一起交流很深入,说到情深处共情几句,我非常接受,并且直接拉升信任。二是,我们本就是亲人,这些至情至理的话,就是亲人间强有力的情感支持。 这两种情况于她们都不存在。 这就是我膈应的原因。 当然,我并不怪她们,她们很朴实,也很善良,只是不懂得高情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可能是他们一辈子都做不到也不明白的道理。 或者说,因为贫穷,他们只记得苦难的表达,包括小时候我对人说一些好听话时,他们笑着警告我:你真会用嘴,专拣好听的说。 以至于一个信念根植于心:用实际行动帮助别人,否则闭嘴。 这就是底层人的三观。贫穷让人疏忽情感,只关注利益。他们需要一个馒头,而不是你说:你能行,你会有吃不完的馒头。这些画饼的话。 但是,人终归不是上帝,总有无法用实力帮到他人的时候,三冬的一句良言永远是黑夜里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