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绿康生化(002868)紧急发布公告,称因控股股东上海康怡投资及实际控制人赖潭平正在筹划股份转让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公司股票自当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然而,仅仅过了一天,4月23日公司再次发布继续停牌公告,称控制权变更事项仍在推进中,股票继续停牌,预计此次停牌时间不超过3个交易日。
值得注意的是,在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即4月21日,绿康生化股价却提前迎来了涨停,市场对于此次公司可能涉及到的重大资本动作反应异常积极,投资者们纷纷涌入,似乎在期待着这场控制权变更能为这家深陷困境的企业带来转机。然而,由于交易对手方仅为跨境物流领域企业,且具体细节尚未明确,整个事件仍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未来的走向难以预估。
从兽药龙头到光伏新锐,跨界之路坎坷不断
绿康生化成立于1996年,并于2017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多年来在兽药领域深耕细作,成为国内兽药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然而,自2021年起,受畜牧养殖行业周期性低迷以及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的双重夹击,公司传统的动物保健品业务遭受严重冲击,业绩开始陷入连续亏损的困境,这让绿康生化不得不寻求业务转型之路。
2023年初,绿康生化斥巨资收购了江西纬科新材料(后更名为绿康玉山),并在海宁设立了子公司,正式进军光伏胶膜领域,试图构建“兽药+光伏”的双主业发展格局。当时公司计划建设年产8亿平方米的光伏胶膜产能项目,这一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一度让市场对其未来充满期待。
但现实却给绿康生化浇了一盆冷水,尽管2023年公司曾计划通过定增13亿元来为光伏胶膜业务扩产提供资金支持,但最终募资规模却大幅缩水至仅8000万元,其中6000万元投向海宁3.2亿平方米的胶膜项目,这不仅反映出公司资金链的紧张状况,更凸显了市场对其光伏业务的信心不足。
激进扩张后遗症爆发,财务状况急转直下
跨界光伏并未给绿康生化带来预期中的业绩增长,反而使其财务状况急剧恶化。2023年全年,公司净利润亏损高达2.22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1.91%,而其中光伏胶膜业务的毛利率竟为-13.3%,成为了吞噬公司利润的“黑洞”。
进入2024年,情况并未有所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上半年,公司光伏业务营收虽达到1.37亿元,占比提升至42%,但由于原材料价格暴跌、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以及商誉减值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该业务单季亏损约6000万元。到了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亏损更是扩大至1.57亿元,同比降幅达82.37%,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4.78%,而货币资金仅有1452万元,流动负债却高达7.23亿元,偿债压力如泰山压顶。
到了今年1月23日,绿康生化预计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4亿元-6.5亿元,但净利润亏损将达到3.4亿至3.9亿元,同比扩大超过50%,而亏损主因正是光伏业务资产减值以及运营成本的居高不下。4月23日,公司又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将2024年预计归属净利润亏损额上调至43000万元-35000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预计为43500万元-38500万元,亏损幅度较此前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4月23日公司还披露了一则公告,称其股票交易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根据深交所2024年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若公司2024年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那么在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披露之后,其股票交易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触发其他相关规定,还可能面临其他风险警示的实施,退市风险正一步步向绿康生化逼近。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新控股方面临挑战
当前,整个光伏行业正处于全产业链产能过剩的困境之中,众多头部企业都难逃财报亏损的厄运,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绿康生化的胶膜业务本身就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技术迭代速度缓慢、客户导入滞后以及成本控制不力等,在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其发展前景显得格外黯淡。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潜在接盘的跨境物流企业,或许有借助绿康生化布局兽药出口以及光伏海外市场的意图,但从目前来看,业务协同性尚不明确。此前,百兴集团曾举牌绿康生化,但最终却转投同业的天洋新材,这一举动也反映出资本对于光伏胶膜领域持审慎态度,对绿康生化未来的业务整合与发展前景存在疑虑。
如今,绿康生化能否借助此次股权变更的契机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仍然有待观察。目前相关交易尚处于洽谈阶段,未来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这场充满未知的资本迷局中,需格外谨慎,密切关注公司后续的公告与交易进展,以便及时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而对于绿康生化来说,如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与复杂的资本运作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突破口,是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其未来的命运走向牵动着众多投资者与市场观察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