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香港,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国军中将张际鹏,落魄到衣衫破旧,积蓄花光,连去台湾的路都被堵死。昔日黄埔一期的精英,如今却只能在街头徘徊,手中攥着一封写给老同学袁守谦的求助信。这封信,能否拉他一把? 张际鹏,1896年出生在湖南常德桃源县,家里还算有点书香气。他从小就对当兵打仗感兴趣,1919年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跟袁守谦是同窗。学校里他挺拔尖,军事理论学得扎实,尤其擅长沙盘推演,演习时总能拿高分,教官都看好他。1926年毕业后,他一头扎进北伐战争,打过武昌、平过东南,靠着稳扎稳打和冲锋陷阵的本事,在部队里慢慢有了名气。那会儿他还年轻,意气风发,觉得自己前途无量。 北伐赢了以后,张际鹏的日子过得还算顺。职位升得不错,抗战爆发时,他已经是国军里扛大事的将领。带兵打仗他是把好手,可惜国军内部那点烂事也拖了他后腿。派系斗争、贪腐成风,他没完全陷进去,但也没能独善其身。日子好了点,他开始有点讲究享受,闲下来就爱跟同僚聚聚,打打麻将,喝点小酒,日子过得有点飘。这种习惯后来可把他害得不轻。
到了1949年,国共内战眼看要崩盘,张际鹏的部队扛不住解放军的攻势,一路败退。他跟着上司程潜搞了个起义,投了解放军一把,但没多久就待不下去了。带着老婆孩子,慌慌张张跑到了香港。走得太急,啥值钱东西都没带,就几箱子衣服杂物,积蓄更是少得可怜。他想着香港能喘口气,谁知道这口气差点把他憋死。 香港那地方,人生地不熟,张际鹏到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老婆身体不好,七个孩子都得养,家里开销像个无底洞。刚开始他还试着找活干,可语言不通,军衔又没人认,撞了几次墙就没辙了。更糟的是,他那大手大脚的毛病改不了。积蓄本来就不多,还常跑去茶肆跟老朋友打麻将,输多赢少,钱跟流水似的没了。家里越来越穷,大儿子只能辍学去码头扛包,小女儿帮着缝衣服,米缸空得都能养鱼了。 1950年春天,张际鹏真扛不住了。去台湾是他最后的念头,可申请一递上去就被拒了。国民党那边不松口,估计是觉得他起义那段太不靠谱,信不过。走投无路,他只能硬着头皮给黄埔的老同学袁守谦写信求救。袁守谦那时候在台湾混得还行,有点人脉。张际鹏信里没啥花哨话,就是实打实求帮忙,要么说说情让他去台湾,要么寄点钱救急。信寄出去,他天天盼着回音,心里跟猫抓似的。
等了两个月,袁守谦的信总算来了。结果却不是张际鹏想的那样。袁守谦在信里说,他试着跟上头求情了,但蒋介石那边没点头,去台湾的事没戏。不过袁也不是完全不管,信里夹了点钱,够张家撑一阵子。张际鹏拿到信,松了口气又有点失落。钱是救了急,可去台湾的路还是断了。他知道,这辈子怕是翻不了身了。 有了这笔钱,张际鹏在香港多撑了段时间。孩子们日子苦点,但还能凑合活着。他自己也收敛了点,没再去碰麻将,知道再浪下去全家都得完蛋。可香港这地方,物价高,机会少,钱花着花着又没了。后面几年,他靠着偶尔接济和儿女打工,勉强过活。跟那些战死的、流亡海外靠卖苦力吃饭的国军将领比,他不算最惨,但也好不到哪去。一直到1968年,他病死在香港,72岁,墓碑上没啥特别的词,就简简单单几个字。 张际鹏这辈子,年轻时风光过,后来却掉进了坑。跟袁守谦那封信比起来,他更像是个被时代耍了的人。国军将领里,有人死在战场,有人跑去美国混日子,张际鹏这种,卡在香港不上不下,挺常见。那年代,多少人以为自己能抓张好牌,结果手里全是烂的。 说到袁守谦,他能寄钱已经算够意思了。那时候大家各自逃命,谁也不好过,同学情谊能到这步不容易。张际鹏要是没这根救命稻草,估计早饿死了。可惜,袁守谦人脉再广,也扭不过大势。去台湾那事没成,说明国民党对张际鹏这种“半路投诚”的人压根不待见。他打仗行,生活上却管不住自己,到了香港还得靠老同学拉一把。换谁摊上这事,都得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