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4年,女飞行员被派往西北执行秘密任务,谁料,刚下飞机,就被拉到照相机前。女

1964年,女飞行员被派往西北执行秘密任务,谁料,刚下飞机,就被拉到照相机前。女飞行员捋了捋头发,微笑问:为啥拍我?谁料,摄影师眉头一皱:做遗照。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西北戈壁上,一群特殊的身影正在忙碌,他们当中既有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也有身着飞行服的空中勇士。

在这支队伍里,有位扎着短辫的东北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叫张连芳,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飞行员,此刻正面临人生中最特殊的任务。

那年头从拖拉机到战斗机,样样都得自己琢磨,特别是原子弹这种保命的家当,更是要攥在自己手心里。

可这事说着容易做着难,外头有人卡脖子,国内又缺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长起来的,1936年出生在东北普通人家,爹妈有眼光,咬着牙供闺女读书。

她也争气,书本上的知识学得扎实,体格也出挑,等到了考学年纪,正赶上空军招飞。

要不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呢,她凭着过硬的成绩和身体素质,愣是考进了空军航空预备学校。

在部队那几年,张连芳算是把飞行这行当吃透了,天上飞的活儿可不比地上,每次出任务前都要签生死状。

不过,这可不是走形式,那时候飞机性能有限,气象预报也不准,说不准哪次上去就下不来了。

1964年秋天,张连芳接到调令要去西北执行秘密任务,通知来得急,连收拾行李的时间都没给够。

到了基地才发现,这里跟往常待过的机场完全两样,放眼望去全是戈壁滩,临时搭建的板房被风沙吹得哗啦响。

更奇怪的是刚下飞机,就有个扛相机的同志过来要给她拍照,她当时还感觉奇怪,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头发问:"这是要登报啊?"

等到拍照结束,摄像师才说出缘由:"遗照。这话把在场的人都镇住了,可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这次的任务,怕是九死一生。

原来当时我国首颗原子弹进入最后试验阶段,需要飞行员驾驶改装过的运输机穿越蘑菇云采集样本。

这事儿听着就玄乎,蘑菇云里全是放射性物质,防护措施又简陋,进去转一圈跟闯鬼门关差不多。

但采样数据关乎整个试验成败,必须有人去做,张连芳得知任务详情后,二话没说就上了训练场,用她的话说:"天上飞的活儿,总得有人干。"

10月16日那个清晨,戈壁滩上刮着刺骨的寒风,张连芳和战友们早早守在机舱里,眼睛盯着远处的铁塔。

当倒计时归零的瞬间,刺目的强光撕裂天际,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等冲击波过后,三架银白色运输机迎着翻滚的烟云直插进去,机舱里没人说话,只有仪表盘指针在剧烈抖动。

张连芳紧握操纵杆,能清楚看见舷窗外飘过的放射性尘埃,像下着诡异的黑雪。

二十多分钟后,带着珍贵样本的飞机安全着陆,地勤人员全副武装冲上来取样,她这才发现飞行服里全是冷汗。

没过几天,身体反应就来了,大把大把掉头发,吃不下饭,浑身没劲儿。

基地卫生员天天来送药,可谁都清楚,这辐射伤害不是吃药能治的。

但就这样,张连芳刚能下床就又往停机坪跑,她说:"活还没干完呢。"

转过年来春天,更大的考验来了,这次是要实打实空投原子弹,张连芳带着新组装的机组,把真家伙运上天。

但这回可不像上次采样那么简单,弹体安装、投掷时机、规避路线,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那天万里无云,飞机在预定高度平稳飞行,投弹口令响起时,张连芳明显感觉手心发潮,但操作依然干净利落。看着那个"铁疙瘩"准确落向靶区,整个机组都松了口气。

她所做的事情在当时都是绝密,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她在干什么,直到九十年代退休,她的名字才出现在公开报道里。

如今再去空军档案馆,还能查到当年的飞行记录,泛黄的纸页上记着:1964年10月16日,三架运-5运输机完成穿越核爆云采样任务,机长张连芳,飞行时长23分钟。

旁边贴着张黑白照片,正是当年那张"遗照",照片里的姑娘头发乌黑,眼神明亮,仿佛随时准备再次起飞。

信息来源:原子弹爆炸后驾机冲向蘑菇云!执行任务前,她曾拍下“遗照”.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