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霸州的防御工程,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霸州如今属于河北省的县级城市,但是在北宋时期,却是北宋对外抵御外部势力入侵的重要军事防线。对稳固政权统治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霸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向北讨伐契丹,在此过程中攻克了益津关,改名为霸州。并且柴荣还将周边的几个县,例如永清县、文安县,大城县都一并纳入到霸州的管理范围内。 到了北宋时期,起初霸州还是继承了后周的管辖范围。但是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在淤口寨重新建立了破虏军,并且将霸州三县其中的317户的所属权让给了破虏军。到了景德二年,霸州更名为信安军。 而霸州也因为地理位置紧邻北宋边界线,和辽国只相邻一条河的距离,所以位置尤为重要。 北宋政府充分发挥霸州地理位置等优势,将其建成边境防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宋的长治久安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霸州境内河流众多,水域辽阔。不仅有利于农业灌溉,还方便河道运输,更有利于边境防御。因此宋太宗时期下令大兴水利建设,修筑河堤。 这样一来,不仅农田得到了灌溉,粮食产量喜人,水上防线也大大降低了敌军的侵犯。 除此之外,因为霸州区域内可供农民耕种的土地数量有限,所以在景德二年,朝廷下令实行屯田举措,来增加可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数量。 这样一来,粮食产量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农民的生活需要,盈余的粮食还能用作军饷。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现象的发生,保证了霸州地区的长治久安。 另外霸州域内河道众多,到了雨水丰沛的季节,容易发生河流决堤现象,给河流沿线百姓造成极大威胁。 但是北宋朝廷对霸州地区的管理也是十分人性化的。天圣五年,霸州突发水灾,朝廷除了派官员到地方治水,还免除了灾区百姓的赋税。之后多次水患,朝廷都会通过很多救济方式,安抚百姓,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 北宋时,黄河流经霸州地区,每年雨季一到,经常遇到黄河支流决堤,沿岸的百姓对此都苦不堪言。 阎充国是庆历二年的进士,心存高志,忧国忧民。宋仁宗派其出任霸州地区知县,阎充国一到任,就组织军民共同修建大堤,抵御洪水。 虽然修筑过程中惨遭突发洪水袭击而功亏一篑,但是阎充国还是直面困难,带领百姓不畏艰难的最终建好堤坝。从此,霸州地区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黄河水决堤所带来的危害。 霸州因为位于北宋边境,所以成了朝廷和辽书信往来的必经之地。所以在霸州地区的军队,发明了一种独有的传递信息的方式,那就是间谍。 当地官府每年都会有一定的经费支出,用于雇佣间谍在辽从事信息获取行动。这种人大多是通过朝廷精心挑选训练的人,朝廷给予他们十分丰厚的报酬,令他们能更深入到敌方内部获取机密信息,但是人数并不多。 因为后周世宗柴荣北伐收复燕云失败,所以导致霸州成为北宋对外面对辽人的第一道防线。 而到了北宋初期,为应付辽不时的进犯,朝廷派驻了大量的兵力和粮草在霸州地区,虽然此时的霸州,仅仅是主要用来负责防御的。 在宋太宗北伐失利后,霸州则成了北宋面对辽的第一道军事线。此时的北宋,为了应对辽的进攻,已经建成了河北防线,而霸州此时和瀛洲与雄州构成了河北防线的最关键组成部分。 如果遇到敌军来犯,霸州不仅可以和定州共同合力阻断辽大军的粮草补给,还能和雄州等地形成互相支援之势,一起抵抗敌军的进攻。 所以北宋时期的霸州,凭借天然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内百姓粮食产量富足,生活优渥,社会秩序安定,水道交通便利,庞大的粮食产量还为军队的粮食补给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对外则是利用天然的塘渠和屯田,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阻碍了敌军来犯的进程,守护了国土安全。 而北宋对霸州地区军事管理的布局和规划,使得霸州成为当时河北防线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凭借地理环境的巨大优势,朝廷只需派出少量兵力就可以达成安全守护边境的目的,所以霸州对整个北宋的防御体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