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解码北宋文人的地理词学,“羊城学堂”系列讲座开讲

4月26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图书馆承办的“羊城学堂”品牌讲座迎来“广州读书月”系列第三场活动。广州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曾大兴以《文学地理学视野中的柳词》为题,带领观众穿越千年,从地域空间与人文历史的视角重新审视北宋词人柳永的创作生涯与艺术成就。

柳永以“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民间影响力闻名,却因仕途坎坷被当时文人士大夫贴上“风流浪子”标签。曾大兴教授从其家世背景切入,揭秘柳永原名“三变”的深意——源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暗含儒家理想人格。家族三代八进士的家世背景,与柳永屡试不第后更名“永”“耆卿”形成鲜明对比。

曾教授指出,“永”字寄托了柳永病愈后对健康长寿的祈愿,更折射出他一生在功名与世俗间挣扎的矛盾心境。

作为慢词鼻祖,柳永突破传统词调格局,以市井语言和通俗意象开创宋词新境界。曾大兴强调,柳永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江山如画”的苏州等经典意象,实为北宋城市文化的生动注脚。他三十年游历南北,足迹遍及杭州、汴京、苏州等地,以词为媒记录城市风貌,堪称“北宋城市宣传第一人”。

讲座中,曾教授以《雨霖铃》为例,剖析柳词如何从“寒蝉凄切”的景语升华至“执手相看泪眼”的人情,最终凝练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慨叹。这一由个体情感推及众生共鸣的创作境界,与黄天骥教授在解读《西厢记》中所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异曲同工,彰显柳永超越时代的文学价值。

“经典之所以经典,因其能突破个人的悲欢,推及天下人,照见人性共通的光辉。”曾大兴总结道。本次讲座通过文学地理学的多维解读,不仅还原了柳永作为文坛革新者的真实形象,更揭示了其词作中地理印记与人文精神的深刻交融,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品读宋词的新视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通讯员:王霞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通讯员:李浚

广州日报新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