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为什么没有被德军耗尽人力?这么说吧,苏联其实是和德国一起死的,只不过苏联晚了四十五年埋。由于斯大林的决策失误,苏联在战争初期的损失几乎相当于战前全部常备军的覆没,之后只能依靠动员兵组建低素质部队,以巨大的人命代价消耗敌人。因此,直到战争结束,苏联对德国的战损都极其难看。 苏联能扛住德国的疯狂进攻,靠的不只是人多。1941年,德军席卷而来,基辅、明斯克接连陷落,苏军损失的部队比战前常备军还多。换成别的国家,早被打趴下了。 战前,苏联就把成千上万的工厂连夜拆了,运到后方重新组装。坦克、飞机、大炮,像流水线上的包子一样往外冒。这份动员能力,德国人想都不敢想。 但斯大林压根没料到德国会这么快动手,他一直觉得希特勒得先把英国收拾了,才敢回头对付苏联。结果德军坦克一开过来,苏军连基本的防御线都没准备好。 情报部门送来的警告,被斯大林当耳边风。开战头几个月,苏军像是没头苍蝇,指挥乱七八糟,士兵拿着老式步枪就往上冲。 战损比难看到没法说,有时候一个苏军师换不掉德军一个营。仗打到这份上,换谁都得捏把汗。 可苏联没垮。1942年,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把德军拖进了泥潭。苏军靠着人海战术和顽强的意志,硬生生把德军耗得筋疲力尽。别忘了,盟军的支援也帮了大忙。 《租借法案》送来的卡车、飞机、罐头,让苏军后勤没彻底崩盘。美国和英国的物资,像雪中送炭,帮苏联咬牙挺过了最难的日子。 到了1943年,库尔斯克的坦克大战,苏联终于开始反攻。德军发现,这块铁板不光硬,还会还手。 胜利的代价却不只是战场上的血。战争把苏联的人口结构打得稀碎。几百万年轻人没了,劳动力短缺,战后重建像爬坡一样艰难。 女人和老人成了工厂的主力,村子里的青壮年几乎见不着。苏联的经济也被战争掏空了。战后,斯大林没想着休养生息,反而把钱都砸在军备上,想跟美国掰腕子。 核武器、坦克、导弹,样样都要争第一。这股穷兵黩武的劲头,像是把苏联的国力往火堆里扔。冷战还没打完,苏联自己先喘不上气了。 苏联赢了二战,却在胜利后埋下了衰亡的种子。斯大林的固执让苏军在开战时吃了大亏,战后的选择又让国家透支了未来。 苏军没被德军耗尽人力,但这场仗打完,苏联的元气也伤得差不多了。到了1991年,苏联散架的时候,回过头看,二战的胜利像是个昂贵的奖杯,捧在手里,却发现代价太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