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专家对海归现象的担忧! 要是国家企业不用海归,那些有钱有权家庭送出去留学的孩子,以及在国外发展不顺的,回国找工作就成大麻烦! 说实话,马光远专家的担忧也不是没道理,现在海归数量越来越多,有些确实是真材实料,但也有不少是“镀金”回来的。 要是国家企业都不用海归,那些有钱人家送出去的孩子和在国外混不下去的,回国找工作确实可能成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董老板也没一竿子打死,只是提醒要防备部分海归,这就跟买水果一样,不能因为有烂的就把整筐都扔了对吧? 其实海归里也有不少好苗子。比如浙江临安的潘青青,留学法国回来后在山沟沟里搞民宿,把一个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带动村民一年增收100多万。 还有四川青神县的李雪松,德国留学回来种柑橘,不仅自己赚了钱,还帮着全村把柑橘卖到国外。 这些例子说明,海归只要用对地方,确实能发挥大作用。但问题是,怎么把这些真正有本事的海归挑出来,同时筛掉那些混文凭的? 有人可能会说,直接看学历不就行了?但现在学历造假的太多,而且有些国外大学的“水硕”比国内的二本还容易混。 南京大学教授朱虹就说过,她认识的一个海归花了150万留学,回来月薪才5000,用人单位反馈也不好。这种情况怎么办?总不能让企业一个个去查背景吧? 所以,或许可以让海归先去农村锻炼几年,既能考察他们的能力和人品,又能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乡村振兴,这不是一举三得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反对:“让海归下乡?这不屈才了吗?”但你看那些成功的案例,哪个不是从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 就像河南沈丘的李建峰,留学回来种红薯,一开始村里人都笑话他,结果人家搞出了产业链,年利润上百万。 还有湖南隆回的卢宇,法国留学回来当扶贫办主任,八年时间让全镇脱贫,还被评为全国先进。 这些例子说明,基层锻炼不仅不会埋没人才,反而能让他们更快成长。 不过,也有人担心这会变成形式主义。比如有些地方搞“海归村官”,结果海归根本不懂农村,政策执行不下去,最后成了摆设。 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乡村振兴专项就提到,留学人员毕业后到乡村就业情况会作为下一期资助的指标,这就逼着项目单位必须认真管理。 再比如杭州的“海归十条”,对在乡村工作的海归提供资金支持和子女教育保障,这样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人才。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有。有人说海归下乡是“大材小用”,应该直接进企业发挥专业优势。但现实是,很多企业对海归的信任度在下降。 深圳的海归招聘会虽然提供了3000多个岗位,但65%的参会者都是QS百强高校的毕业生,剩下的35%可能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这种情况下,让海归先去基层锻炼,积累经验,反而能增加他们的竞争力。 就像陕西的海归政策,要求企业优先录用有基层经验的海归,这样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让企业招到更踏实的员工。 还有人担心海归在农村待不住,毕竟生活条件艰苦。但你看江西铜鼓县的郑诗雨,英国留学回来当乡镇干部,不仅帮村民解决了孩子落户问题,还利用海外经验推动乡村旅游。 她说:“基层工作虽然辛苦,但能真正帮到老百姓,这种成就感是在大城市体会不到的。” 这说明,只要政策到位,海归也能在农村找到归属感。 不过,要让海归下乡真正落地,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是待遇问题,不能让海归饿着肚子干活。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专项就提供了奖学金和旅费资助,地方政府也可以配套补贴。 其次是职业发展通道,不能让海归在农村干一辈子。比如杭州的“海归十条”就规定,在乡村工作满三年的海归,回城后优先提拔,这样他们就有了盼头。 最后是培训机制,很多海归虽然学历高,但缺乏农村工作经验,需要专门的培训来适应环境。 总的来说,海归下乡是个好思路,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既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海归,也不能放任“镀金”现象泛滥。 只有通过基层锻炼、严格考核和政策支持,才能让真正有能力的海归脱颖而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你觉得这种做法可行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信息来源:马光远 绝不用海归派,这种极端言论的负责人对企业是一种伤害
猜你喜欢
海归们开始慌了,纷纷回国潮,原来是有发言“不用海归了”。以前能出国的都是优秀
2025-04-27
薇薇看日出
王自如是海归人才吗?查了一下:是!
2025-04-25
去非
花光父母一辈子积蓄留学的结果
2025-04-26
李檬萌-
黄多多的留学生活VS王诗龄的留学生活[并不简单]
2025-04-03
娱繁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