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8年,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此后远离军界不被重用。陈赓表示一切都是因为粟

1958年,粟裕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此后远离军界不被重用。陈赓表示一切都是因为粟裕的功劳过大,以及从来不会迎合别人造成的。

粟裕作为我国十大大将之首,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让敌人既敬畏又忌惮。他的作战风格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著称,被称为从天而降的“飞将军”。侵华战犯冈村宁次曾派几十名日本军事专家专门研究粟裕的战法,然而越研究越感到困惑,只能用“打仗没有章法,但偏偏能赢”来形容对粟裕的无奈。据权威史料记载,在粟裕的领导下,新四军第一师参与了5386次大小战斗,战绩辉煌。 1944年4月,新四军第一师在粟裕的带领下,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车桥战役的胜利。战后,粟裕根据党中央的俘虏政策,主动探视了被俘的24名日军官兵,试图通过人道主义的方式分化瓦解敌人。当这些日军官兵得知这位年轻军官就是久闻其名的“飞将军”粟裕时,出于敬意,全体立正,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粟裕并非出身于军校,却以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指挥能力,在中国战场上书写了传奇篇章。他被称为“战神”,这一称号充分体现了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成就。粟裕出生于湖南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一个地处金龙山余脉的小村庄,村中侗族人众多。粟家是当地的富裕大户,家宅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供家人居住,西院则用于接待客人和安排佣人居住,宅院前后还设有练武场和跑马场。在当时,粟家无疑是十里八乡的富商。 粟裕小时候在家中的私塾读书,顽皮好动,难以适应传统教育的枯燥模式。那时的私塾教育以背诵《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为主,形式单一。粟裕对这种方式非常抗拒,但每次总能通过二姑的帮助顺利应付老先生的检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式教育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私塾。粟裕的二叔趁此机会创办了一所新式学校——第八国民学校。听说二叔办学后,粟裕经常逃学,偷偷跑去旁听新式课程。

1958年的一纸调令,让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离开了他深耕多年的岗位。这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将军,转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一职。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平级调动,但实际上意味着粟裕被调离了军事指挥系统的核心位置。对此变动,老战友陈赓一语道破其中缘由:功劳太大,又不愿曲意逢迎,这便是粟裕仕途受阻的真正原因。 然而要理解这一转折,需要回溯这位传奇将领的戎马生涯。在中央苏区时期,粟裕从一名基层指挥员逐步晋升为营长、团长,直至师长。这期间,他六次负伤却始终坚持战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军人。长征途中,他更是成为红军将领中的一面旗帜,带领部队突破重重险阻。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在新四军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在苏北平原上,他率领部队多次重创日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在他的指挥下,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当时的日军对粟裕可谓闻风丧胆,只要听说是粟裕指挥的部队,往往会格外谨慎。 建国初期,粟裕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1954年,他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长,开始了他军旅生涯的新阶段。然而,正是在这个位置上,他那不愿妥协、直言敢谏的性格逐渐显露出来,这也为日后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七七事变两个半月后,国共达成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统一抗日战线正式形成。在这一背景下,粟裕与刘英率领的抗日游击队走出大山,编入新四军,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张鼎丞担任支队总指挥,粟裕任副总指挥。面对日伪军的严密封锁,第二支队依靠群众基础,在敌人的布防间隙中灵活穿插,与敌展开多次斗争。

1939年1月,粟裕率部抵达安徽芜湖。当时,当地百姓长期受日伪军欺压,苦不堪言,谈日色变。为了鼓舞民众抗战士气,打击日伪军嚣张气焰,粟裕决定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官陡门地区。官陡门是芜湖的重要军事据点,靠近铁路和机场,周边布满日伪军小据点,相互呼应,日军认为此地固若金汤。然而,粟裕敏锐分析认为,敌人对该据点安全过于自信,驻守兵力可能有限。他派出老乡扮成船工侦查,得知据点内守敌仅300余人。 1月20日下午,粟裕亲率第二支队三团展开行动。为避免被小据点发现,他采取穿插行军的方式,由北向西迂回前进。当天晚上,大部队绕过所有小据点,到达官陡门附近的王石桥。凌晨4时,粟裕下令兵分两路,一路由东向西主攻,他亲自指挥;另一路从侧面夹击。据点内的敌军措手不及,战斗仅用8分钟便结束。日伪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时,粟裕已率队安全撤离。 在粟裕看来,职位并非重要,他更关注如何保家卫国。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军插手台湾海峡,导致他奉命收复台湾的计划搁置,这让他深感遗憾。1984年,粟裕嘱咐家人将自己的骨灰分葬于自己曾战斗过的各地,以继续守护他热爱的祖国。 同时,他特别嘱咐将部分骨灰安葬在谭家桥和怀玉山,以陪伴在牺牲的故友与战士身边。谭家桥战役中年仅22岁的寻淮洲,以及千千万万埋骨他乡的战士们,始终是粟裕内心无法忘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