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9年,抗日烈士谢晋元的遗孀,请求上海市长陈毅,给她一个房子。陈毅当即下令,

1949年,抗日烈士谢晋元的遗孀,请求上海市长陈毅,给她一个房子。陈毅当即下令,把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不料,她竟带着几个年轻男子一同入住。   这些男子都很年轻,而且人人身上带伤。他们已经流浪了很久,住进466号当天,才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他们都无比感谢带来这份温暖的女人——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   凌维诚的一生充满传奇。她原是上海富家千金,读书时学的是音乐,会弹风琴和拉小提琴。

如此文艺的她,却在20岁时爱上刚硬军人谢晋元。   兵荒马乱的年代,父母不同意凌维诚嫁给一个四处征战的军人。可她认准了谢晋元是个英雄,执意要嫁。   婚后,他们过了一段幸福安稳的生活,相继生下3个孩子。   只不过,父母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谢晋元奔赴前线之前,准备先将妻儿送到广东老家。   凌维诚的亲友得知后都加以劝阻,怕她一个养尊处优的上海姑娘,到乡下住会不适应。更重要的是,彼时凌维诚正怀着身孕,经不起长途颠簸!   然而,凌维诚执意要去。她知道谢晋元孝顺,放下不下老家的双亲。她过去替夫尽孝道,能免去丈夫的后顾之忧。   就这样,凌维诚带着4个孩子远赴广东蕉岭,开启了艰难的后半生。   谢晋元将妻儿送回老家,马上要奔赴抗日前线,年幼的孩子紧紧抓着他的衣角,哭着不让他走。   谢晋元内心也舍不得,但还是摸着孩子的头,告诉他:“半壁河山,日遭蚕食,我是一个军人,要以国家民族为重;没有国,哪有我们的家。”   就这样,谢晋元在外为国家拼命,凌维诚则为小家忙碌。   老人年迈,孩子尚小,家中7口人的生活,全靠凌维诚一人支撑。

从来没干过农活的她,毅然换上布衣旧衫,学起扶锄耕耘、挑水浇粪、播种收割,回到家还要绕着灶头烹煮。   一开始,凌维诚很不适应,一天下来总是感到腰酸腿麻,心悸头昏,整个人累到吃不下睡不着。夜深人静时,她常常暗自流下伤心的泪水。   那段日子,坚持凌维诚熬下来的,是谢晋元临走时对她说的那句话:“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我会回来全家团聚,把你和孩子接出去……”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据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4昼夜,歼敌200余人。   这场壮烈的战斗,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不朽篇章。歌曲《歌八百壮士》便是赞颂这些以谢晋元为首的英雄战士们。   这场胜利,让凌维诚激动万分。她为丈夫的英勇而自豪,日夜期盼丈夫早日凯旋归来。   很遗憾,凌维诚等来的,却是谢晋元为国捐躯的噩耗。   凌维诚悲痛欲绝,直感叹:真是死者易而生者难。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一家老小还要靠她生存,于是擦干眼泪,用稚嫩的肩膀, 继续为小家撑起一片天。   1946年,凌维诚带着4个孩子回到上海。

她已经离开整整10年,在上海的家早已不在,她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拉小提琴的时尚女孩,而是变成一位饱经沧桑、一手老茧的乡村妇女。   回到上海的日子并不好过,凌维诚带着孩子们住旅馆,她四处打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而且凌维诚发现,当初谢晋元带领的五二四团一营的战士,六七十个依然在世,但都处境艰难,在上海街头流浪。   凌维诚认为,自己作为团长夫人,有责任帮助这些战士。   于是,她开始四处奔走请求援助,可惜收效甚微。   但她从未放弃过。   上海解放以后,她给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写信说明情况。陈毅很重视,立即下令,将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   有了国家的帮助,凌维诚和这些战士们终于有了栖身之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一年后,物价飞涨,大家的生活又出现了困难。   凌维诚再次站出来,带领战士们创办了一个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生产孤军牌毛巾、袜子、肥皂等,补贴生活。   她还将谢晋元墓地周围管理起来,让逃到上海的人搭些草棚、竹棚,每月向他们收取少量租金,再将租金分配给孤军营战士。   有战士想回老家的,凌维诚都会给他们一笔钱,作为路费和安家费。   而凌维诚自己,衣服破了补,缝缝补补多年都舍不得买一件新的。她总是说:能省一点是一点,战士们更需要这些钱。   可以说,凌维诚把这些战士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般照顾。   1991年,凌维诚在平静中去世,享年84岁。子女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将她和丈夫葬在一起,同眠于宋园。   当英雄被后世传颂,文明就不会熄灭。   谢晋元将军为首的“八百壮士”在国难当前之际,舍小为大的家国情怀,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传颂。   但我们也不能忘了,这背后也有像凌维诚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女士。   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抗日家庭,她也为国家的抗日事业献出了自己一份贡献,可歌可泣,永载史册!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7
用户10xxx87
2025-04-28 21:23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