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乡镇卫生院,虽然简陋,但青砖灰瓦的房子结实得很,风吹雨打几十年,也不过是掉了些瓦片、断了几根椽子,比现在某些“豆腐渣工程”强多了。 卫生院里统共不到10张病床,医生也就两三个,但那时候生病的人似乎也少。倒不是大家身体多好,而是很多人得了病都硬扛着——小病忍忍就过去了,大病才舍得去看。实在扛不住了,赤脚医生开几片药、打一针青霉素,就算“高级治疗”了。哪像现在,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就往三甲医院跑,排队几小时,看病几分钟。 现在的医院越盖越大,科室越分越细,可病人却越来越多,走廊里加床都摆不下。是病多了?还是人娇气了?或许都有。以前的人,感冒发烧照样下地干活,现在的人,稍微不舒服就恨不得全身检查一遍。医疗条件好了,人的耐受力反而差了。 再看看那些被废弃的乡镇卫生院,空荡荡的院子里长满杂草,曾经的药柜、诊台早已蒙上厚厚的灰尘。它们就像被时代遗忘的角落,默默见证着医疗的变迁——从“能扛就扛”到“过度医疗”,从缺医少药到人满为患。有时候想想,到底是进步了,还是矫枉过正了?农村老家卫生院 卫生室 镇卫生院 农村诊所 边远山区卫生院 学校卫生室 土墙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