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瘫软在地,谁知他这一举动,竟救了千万中国婴儿。 1948年,北京的冬夜,一个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命悬一线,背上长满脓疮,死亡率几乎100%。她的父亲张金哲是个医生,面对医院领导的反对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他提出一个疯狂的想法——用手术刀划开女儿的后背,排出脓血。妻子含泪同意,可谁能想到,这一刀下去,女儿竟然活了!更没想到,这一举动成了中国小儿外科的起点,救了无数孩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父亲的冒险,咋就成了医学史上的传奇? 张金哲,1920年出生在天津宁河县寨上庄,那时候国家乱糟糟,战火连天。他小时候想当工程师,觉得修桥铺路能改变国家。后来发现,救人可能更直接,就转去学医。1937年,他考进天津耀华中学,正赶上抗日战争,学校差点关门。校长硬是收留了一堆失学学生,结果被日本人暗杀。这事让张金哲看清了世道,也坚定了他要干点实事的想法。 1938年,他考进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开始学医。1941年转到协和医学院,可没多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了。他又跑去上海医学院,1945年毕业。毕业后,他回到北京,先在中和医院干实习医生,后来进北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当住院医师。这段时间,他攒了不少经验,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搞小儿外科的,是一个孩子的死。 有天夜里,张金哲值班,他初中老师抱了个不到一岁的孩子冲进来。孩子得了白喉,喘不上气,眼看要不行了,得赶紧切气管。可他当时是个新手,没把握,上级医生也觉得孩子太小,不敢动手。结果,孩子就在眼皮底下没了,老师哭得撕心裂肺。这事像根刺扎在张金哲心里,他觉得自己要是再不学点真本事,这种遗憾还得重演。于是,他开始钻研小儿外科,后来还跟几个人一起在医院弄了个小儿外科科室,算是开了中国这块领域的先河。 1948年,张金哲刚当上爸,可孩子出生三天就得了皮下坏疽。这病在新生儿身上特别凶,后背全是脓,死亡率高得吓人,几乎没救。他翻遍了书,琢磨出一个办法:用刀划开皮肤,把脓血放出来。可这招在当时太离谱,中西医都说“脓血没熟不能开刀”,医院领导也觉得风险太大,直接否了。他看着女儿一天天不行,心里急得不行,最后跟妻子说,得试试,不然孩子真没命了。妻子没办法,只能点头。 手术就在一个简陋的手术室里做的,张金哲自己动手,小心翼翼划开女儿后背,排出脓血,再清理坏死组织。手术做完,女儿居然慢慢好起来了。这成了中国第一例治好皮下坏疽的案例,后来这法子推广开,死亡率从100%掉到5%以下。好多新生儿因为这个活了下来,张金哲也一下子出了名。 救了女儿后,张金哲没停下。1950年,他在北大医学院建了小儿外科专业,算是正式把这门学科带进中国。1955年,他调到北京儿童医院当外科主任和副院长,亲手做了上万台手术,还带出一堆学生。抗美援朝时,他还去前线当手术队队长,给伤员动手术,顺便培训了军队第一批麻醉师。他的医术和人品都让人服气。 他这辈子没收过红包,论文奖金都拿来帮穷人家孩子看病。他常说,干儿科的得真心爱孩子,不然做不好。1997年,他当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他说自己就是活得长才得奖。到了百岁,他还坚持巡房、教学生。2011年,他当了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院长,老伴去世前一天,他还在上课,有人问他咋不歇歇,他说不能因为私事耽误事。 2022年,他102岁在北京去世,医学界都觉得可惜。可他的事儿没白干,中国小儿外科能有今天,他功劳最大。 张金哲牛就牛在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1948年那刀,换谁都得抖三抖,可他为了孩子硬是上了。后来他干的每件事,建科室、教学生、救伤员,都是实打实的贡献。他不是靠运气,是靠本事和心劲儿。他不光救了女儿,还救了千万个家庭,这份胆量和仁心,真不是谁都有的。 张金哲用一把刀,改了中国小儿外科的命,也让无数孩子活了下来。他的故事听着像传奇,其实就是个普通人硬扛出来的结果。你说,换成是你,敢不敢为了孩子赌一把?他在1948年的那刀,你觉得值不值?留言聊聊吧,你的看法我都想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