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在清点战俘时,意外的发现,有63个俘虏无人认领,正当众人疑惑这些俘虏是从何而来的时候,两个小战士偷偷的说:“ 这些俘虏是我们组长刘光子捉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朝鲜战场硝烟未散,志愿军在清点战俘时发现了一桩怪事:63名英军俘虏无人认领,营地里,战士们面面相觑,议论纷纷,这些装备精良的英国兵究竟从何而来?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两名新兵低声透露:“这些俘虏是我们组长刘光子捉的!”此言一出,全营震惊,一个普通战士如何能独擒如此多的敌人?刘光子的名字,就此在雪马里的山谷间传为传奇。 那年春天,朝鲜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志愿军63军187师奉命在雪马里地区阻击英军,目标是英国陆军的王牌部队——格洛斯特营,这支部队历史悠久,士兵头戴“皇家陆军”徽章,曾在欧洲战场屡建奇功,自诩从无败绩。 雪马里地形崎岖,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既是天然屏障,也为战斗增添了无数变数,志愿军以猛虎下山之势突破临津江防线,迅速南下,英军防线岌岌可危,格洛斯特营虽顽强抵抗,但在志愿军的连番猛攻下,阵脚渐乱,士兵开始溃散。 刘光子,187师一名普通的战斗组长,带领两名新兵在追击敌军时,意外发现山下聚集着一支英军炮兵连,放眼望去,敌军人数众多,足有一个连的规模,汽车轰鸣,火炮林立。 两名新兵面露惧色,低声问:“我们只有三个人,怎么办?”刘光子沉着地观察地形,目光如炬,果断道:“跟我上!”他深知,若放跑这股敌人,后续战斗将更加艰难。 他紧握苏联产PPS-43式冲锋枪,借着山坡掩护,悄然逼近敌群,这款冲锋枪火力强劲,弹匣容量大,是志愿军的重要装备,刘光子迅速制定战术,先拉响一枚手榴弹,猛地掷向敌群,爆炸声震耳欲聋,浓烟弥漫,英军阵脚大乱。 他趁势跃出,冲锋枪喷吐火舌,子弹如暴雨般倾泻,同时,他高喊:“一营向左,二营向右,同志们冲!”声如洪钟,响彻山谷,英军误以为陷入志愿军大部队的包围,惊慌失措,士气瞬间崩溃,许多士兵丢下武器,举手投降。 面对蜂拥而来的俘虏,刘光子并未放松警惕,一名英军试图反抗,摸向腰间的手枪,刘光子眼疾手快,一枪将其制服,其他俘虏见状,彻底放弃抵抗,乖乖列队。 最终,他一人押着63名英军俘虏,浩浩荡荡返回营地,战友们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景象,63名俘虏,与63军的番号巧合,更为这一壮举增添了传奇色彩。 刘光子回到营地,面对战友的惊叹,只是淡淡一笑,说:“当时反正是豁出去了。”他身材不高,面容朴实,毫无英雄的张扬气势,团部迅速上报此事,刘光子的壮举传遍部队,乃至惊动了高层。 他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并记一等功,消息甚至传到苏联,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他时,好奇地问:“你是怎么抓住这么多人的?”刘光子挠头憨笑,答道:“就想着不能让敌人跑了。” 刘光子并非天生的战士,他出身内蒙古的普通农家,未受过特殊训练,战场上的机智与勇气全凭一腔热血和对胜利的信念,面对强敌,他果断大胆;面对荣誉,他谦逊低调。 战后,他从不向人炫耀功绩,甚至连家人也鲜少提及,1958年,他退伍回乡,先后担任乡武装部和党委副书记,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他睡惯了硬板床,住招待所也要把被褥铺在地上;女儿下岗,他从不向组织开口,叮嘱家人“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刘光子的事迹不仅震撼了战友,也深深影响了敌军,多年后,英军老兵回忆雪马里之战,仍心有余悸,以为遭遇了中国特种部队,殊不知对手只是个扛过锄头的庄稼汉。 他的冲锋枪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玻璃展柜下,标签简洁而庄重:“孤胆英雄刘光子用此枪俘虏63名英军。”1999年,纪录片《抗美援朝精彩战例》将他的故事搬上荧幕,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深藏功名的英雄。 1996年,刘光子去世,享年75岁,临终前,他仍惦记着交纳最后一笔党费,他的故事,如雪马里山头的松林,历经岁月依然常青。 63名无人认领的俘虏,不仅是刘光子个人勇气的见证,更是志愿军精神的缩影,在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无数如刘光子般的普通战士,用鲜血和信念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如今,硝烟已散,雪马里的炮声早已沉寂,但刘光子的传奇依然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他用行动证明,英雄不在于外表的豪迈,而在于关键时刻的担当与无畏。 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更应铭记那些在战火中为国牺牲的先辈,63名俘虏的故事,提醒着每一位中华儿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正北方网——《俘敌63名的孤胆英雄刘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