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赞比亚从中国买了12架歼6战机,在交易当天,赞比亚竟然赖账,只交付了一百万美元,世界各国纷纷嘲笑中国是冤大头,而赞比亚接下来的做法让全世界眼红中国。 1979年的赞比亚,日子过得真不咋地。这国家靠卖铜矿吃饭,可1973年石油危机一闹,铜价跟跳水似的往下掉,经济直接瘫了。当时赞比亚欠了26亿美元外债,每年光利息就得还3.8亿,财政那叫一个捉襟见肘。可就在这时候,他们还想买战机,找上了中国。 中国那会儿跟赞比亚关系不错,之前还帮着修了坦赞铁路,情分摆在那儿。12架歼6战机,970万美元的价格,搁国际市场简直是白菜价。中国看在两国交情上,痛快答应了。可交易当天,赞比亚拿不出钱,只付了100万,剩下870万成了“欠条”。这下子,国际社会乐了,都说中国傻乎乎吃了亏。 赞比亚这手“赖账”,直接让中国站上了风口浪尖。100万付了,870万没影儿,搁谁都觉得这买卖亏大了。世界各国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纷纷笑话中国是“冤大头”。可中国没急着翻脸,也没立马追债,而是稳住阵脚,先搞清楚状况。 为啥没急?因为中国知道赞比亚确实穷。强逼着还钱,怕是把人逼急了,两国关系还得跟着遭殃。再说了,那会儿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不容易,这种时候更得沉得住气。于是,中国选择了跟赞比亚好好谈,找个两边都能接受的法子。 事情还没完,1985年又出了新状况。赞比亚国防部办公楼一把火,存放购机合同的文件全烧没了。赞比亚抓住这机会,说合同没了,欠多少钱也说不清,干脆就不还了。这理由听着挺牵强,国际上不少人觉得赞比亚这是故意耍赖。可中国还是没急眼,继续坐下来谈。 这时候,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CATIC)的副总王大伟站出来了。他提了个主意:让赞比亚每年从还西方债务的钱里挤出20万,慢慢还给中国。这法子挺聪明,既没逼死赞比亚,也保住了中国的利益。1985年底,两边一拍板,定了这计划,赞比亚开始陆陆续续还钱。 到了1990年代,国际铜价终于回升,赞比亚的日子好过了点。1995年,他们把870万欠款全还清了。这事儿没让中赞关系崩,反而还更铁了。赞比亚觉得中国战机质量靠谱,价格公道,很快又找上门,1990年买了运-12运输机,后来又订了K-8教练机,总额加起来2亿美元。 这波操作下来,中国不光没亏,还赚大了。赞比亚这“第一单”客户,用自己的经历给其他非洲国家打了广告。非洲各国一看,中国货好用还便宜,纷纷找上门,中国军贸市场就这么在非洲打开了。国际上那些笑话中国的人,这会儿反倒眼红了。 这事儿里,两个人得提一提。先说赞比亚首任总统肯尼思·卡翁达。这哥们儿1964年带国家独立,性子温和,对中国挺感激,尤其感谢坦赞铁路那段情。他在位时,赞比亚经济虽烂,但跟中国关系一直不错。1991年他卸任,1997年去世,留下了中赞友谊的好名声。 再说王大伟,中国外交官,山东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1970年代末派到非洲,碰上了这档子事儿。他不慌不忙,提出的分期还款法子,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保住了两国关系。后来他升了驻赞大使,退休后在北京安度晚年,常跟学生聊这段故事。 1995年还清欠款后,中赞关系更上层楼。赞比亚买的中国装备在非洲挺抢手,也帮中国军贸站稳了脚跟。卡翁达晚年回忆这事儿,说:“中国没在我们困难时逼我们,而是拉了我们一把。”这话挺实在。中国用耐心和灵活,把一场“赖账”风波变成了中非合作的经典案例。 这故事不光是笔买卖,更是个教训。国际关系里,短期的亏可能换来长期的利。中国的宽容和智慧,不只保住了钱,还赢了人心。中赞友谊这例子,放到今天也值得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