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梁东方 为什么一次次地去看麦田?因为麦田不仅是种植粮食的地方,也是涌动诗情的地方

梁东方 为什么一次次地去看麦田?因为麦田不仅是种植粮食的地方,也是涌动诗情的地方。 所以即便下着雨也还是愿意去看麦田,意外的是,雨很快就停了。于是就看到了雨后麦田的风景。 雨后麦田之间的林荫道上,这里那里还残存着一洼洼水迹,空气中雨的潮湿气息却是基本上没有的。因为下雨时间不长,更因为春天空气干燥,自己吸水好像还没有怎么吸饱。 即便如此,不必努力嗅闻也可以呼吸到雨后被清洗了的空气,与春天刚刚生长出来的植被叶片花朵散发出来的树脂清香结合以后的舒心畅快。这属于阴错阳差的偶然所得,也是只有经常深入大地的人才会有的享受。 和麦田漫游者一样享受着这雨后耳朵一切的,是静静伫立在大地上的一棵棵小麦。麦叶上、麦穗上还挂着晶莹的雨珠的它们,非常矜持,完全不动声色,只是一声不吭地吸收了这除了浇灌之外上天格外的雨水赐予。看着麦子们幸福的模样,让人禁不住就抬头去看天。 雨后麦田上的天空,辽阔而层次分明。 努力回忆,没有麦田的天空还是这样的吗?玉米高大得遮挡了人的视野的时候,天空也就被遮蔽了。冬天瑟瑟地一览无余的时候,大地枯黄衰败的斑驳之上,天空也跟着灰茫茫一片。现在这样一片随风轻轻摇摆的绿色的麦田背景之上,显然最有助于我们遥望天空的广阔。也就是说,看似大地和天空常在,但是一年里只有这一段时间,它们互相之间的配合才如此天衣无缝。 眼前这一块纸房头村边滹沱河右岸高地上的麦田,杂草让麦田的绿色中有星星点点的黄色掺杂,远方一棵开着粉色花朵的泡桐树装点了麦田的一个角落。杨树行列则是麦田边的虚线,虚线下不断有车辆均匀地驶过。 往年明显比现在要多得多得护道树现在已经变得稀疏了下来,明年一定会更少甚至会全部消失。人们对于树荫影响产量的执念让这些年复一年已经矗立了几十年的大杨树,这些高高的树冠里住着鸟儿们的家的大杨树,这样给一代代的孩子们留下了需要仰望的记忆的大杨树,将永远从家园里消失。 没有人在乎这样只在天际线意义上消失的美学元素,没有人在乎植被和风景对于后代的影响。麦田只是生产麦子,不生产风景的单一实用主义终究会让不同时也从装点大地的角度上去看问题的人付出代价。 也许,自己意识到不的代价就不是代价,还会嘲笑指出这样“不存在”的代价的人多此一举。看风景的人在一片风景消失之后所能做的就是去更远的地方寻找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