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像壹元的价值链 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非常混乱。银两是大宗贸易的主要计价单位,占全部货币供给的份额三分之一左右;光绪末年已经停止铸造铜钱,但铜钱在内地和落后的乡村仍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外国货币又大举进入中国,数量有几十种之多,既有银元,也有纸币,总量可能占到全国货币供给的近一半。 在这些货币中,墨西哥银元因成色较佳、质量稳定而流通最广。其表面镌有鹰徽,俗称“鹰洋”。张之洞看到外国银币充斥市场、扰乱经济,遂奏请朝廷自铸银币,以谋抵制。1889年,广东率先开始模仿“鹰洋”自铸“龙洋”。到1894年前后,全国已经兴起自铸龙洋的热潮,全国十多个省区都设立了制币厂。但由于地方割据、管理不善,各省银元在形式、重量、成色上都有不同,反而加剧了市场混乱。 慈溪一直不太主张铸造银元,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不可作为定制而废除祖宗成法的银两币制。慈溪、光绪病故后,盛宣怀为载泽出谋,借机以鹰洋、龙洋为标准来统一币制。1910年4月,清廷制定“国币则例”二十四条,规定铸币权统一归中央,停止各省自由铸造;设立币制局,统一事权;以元为单位,重七钱二分,成色九成。1911年5月,南京、武汉、两广都开始铸造“大清银币”。 民国成立以后,江南造币厂归财政部管理,铸币权也收归于中央政府。1912年7月,北洋政府成立了币制委员会,专门研究和拟定币制改革方案。经过一段时间争论,终于在1914年1月由熊希龄内阁提出了银本位制的币制改革方案。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敕令第十九号公布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和《国币条例施行细则》。 国币以壹元银币为主币,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银九铜一,铸造后的总重量为七钱二分。壹元银币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镌嘉禾纹饰与币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大头”!袁大头铸造精良,重量、成色严格一致,全国各地通行无阻,很快成为了全国性的通用货币。1915年8月1日,当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与钱业公会协议,取消此前其他货币,只流通袁大头。据统计,袁大头发行量巨大,至1928年,袁大头实际铸造量要超过十一亿枚,远远压倒了其他旧币。 袁大头最初铸于1914年,可1916年袁世凯称帝、病故之后,袁大头并没有停止铸造。1917年,政府规定以袁大头为税收本位币,进一步巩固了袁大头在市场上的主币地位。而在民国八年、九年、十年,北洋军阀都大规模地铸造了袁大头银币。学界公认,袁大头规格划一、质量可靠,是一种真正的“良币”。军阀混战时期,大家出于流通和保值考虑,最方便的发行货币方式,还是继续铸造袁大头。 客观来看,袁大头大规模进入市场,确实使得各地乱铸银元的现象有所收敛,进而将“鹰洋”、“龙洋”逐渐从市面挤出,促进了银元的统一,也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废两改元”奠定了基础。袁大头是我国银元史上铸量最多的一种,在中国货币史上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民国袁像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