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的赛珍珠,和丈夫结婚7年,却爱上28岁的徐志摩。她寄去告白信:“在痛苦的婚姻中,更加期待真爱的到来。”徐志摩回信:“情字最累人。”赛珍珠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立马和丈夫分居。
提起徐志摩,人们总会想到他和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恋情。
其实,在他的生命中,还有另一位鲜为人知的传奇女性——赛珍珠。 赛珍珠是一位美国作家,因为崇拜青楼女子赛金花,就给自己取了这个中文名。 1923年,在泰戈尔访华时,31岁的她结识了28岁的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在给泰戈尔当翻译,他侃侃而谈,风度翩翩的模样,让赛珍珠看得着迷。 虽然已经结婚7年,但赛珍珠还是陷入对徐志摩的思恋之中。
那时,徐志摩正在苦苦追求林徽因。
赛珍珠情思难耐,还是给他写了一封告白信:
“我的心掩藏在语言的背后,但从你眼里频频掷来的刺急,使我痛苦不安……”
这封信再直白不过,徐志摩看懂了,却迟迟没有回应赛珍珠的告白。
在煎熬的等待中,赛珍珠得知,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她以为自己还有希望。
但不久后,她就听到那则轰动一时的消息:徐志摩与好友之妻陆小曼相恋了。
赛珍珠将自己的苦恼付诸文字,写下小说《一个中国女子的话》,讲述一对异族青年男女的罗曼故事,借此影射自己对徐志摩的爱恋之情。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一起的那段时间,赛珍珠创作了很多小说,每一部都藏着徐志摩的影子。 只有在文字中,她才能和“徐志摩”谈情说爱。 1928年,赛珍珠受邀翻译《水浒传》,将书名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精妙得令人叫绝。
而这一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经常吵架,婚姻生活很不顺。 赛珍珠内心又起波澜,忍不住给徐志摩写信,表面理由是:希望能得到翻译《水浒传》的一些指点。 她会试探性地问徐志摩:“水浒传中的英雄,为什么没有和美人的感情往事?”
彼时的徐志摩,正和陆小曼吵得心力交瘁。他的回答透着疲惫:“他们看透世事,知道情字,是最累人的。” 一个“累”字,让赛珍珠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回信说道:“你应该成为爱情的信徒,而不是女人的。”
言外之意,就是劝徐志摩和陆小曼分手。
徐志摩看懂了,却没有听她的,而是委婉回道:“我跌倒在生命的荆棘里,只有康河的水能为我疗伤。”
意思很直白:你不是我的菜。
赛珍珠虽然爱而不得,却从徐志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她说:“大家都一样,在痛苦的婚姻中,更加期待真爱的到来。”
遇见徐志摩,让赛珍珠更加明白,自己和丈夫之间没有真爱。
于是,她和丈夫分居,最终走向离婚。 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赛珍珠悲痛不已,很长一段时间闭门谢客。
徐志摩曾对她说:“不要为钱写作,要为内心的渴望写作。”
这句话给了赛珍珠力量,她从悲痛中走出来,重新执笔写作。
在她创作的一短篇小说中,男主角死于空难,可见她对徐志摩的难忘与惋惜。她在自传里提到:
“有一个年轻漂亮的诗人,他才华横溢……这位中国的雪莱年纪轻轻就死了。我为此深感悲哀”。
也许是因为徐志摩,她说:“中国是我的第一故乡,其次才是美国。”
1973年,82岁的赛珍珠离世,临终前还穿着一身丝质的中国旗袍。
她的墓碑没有任何英文介绍,只有她亲手写的3个篆书汉字——赛珍珠。
赛珍珠婚内移情,本来是一件令人不齿的事情,但很多人对她讨厌不起来。
也许因为,她为爱勇敢,却没有真正破坏别人的家庭; 又或许是,她遵从内心,坚定地跟不爱的丈夫离婚;
更可能是,她把对徐志摩的爱,转移到了对中国的爱。
才华横溢的赛珍珠,一生创作了115部作品,几乎只以中国为写作题材。
赛珍珠因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大地》三部曲,以及另外两部传记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如此评价她:
“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述,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使我们认识和感受到那些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情感。”
赛珍珠对中国的热爱和拥护,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实付诸行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赛珍珠在募集会上积极发声,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并表示中国是绝对不会向日本屈服的。
我们感谢她,当年在胜败未分的情况下,仍然对中国充满信心。
她像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坚信:正义的一方,就是胜利的一方!
终于,在77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个特别的日子,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而赛珍珠曾积极支持中国抗日,她的文字也都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抛开她与徐志摩的“露水情缘”,这样的人,同样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铭记。